石榴星球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青岛港骗贷案背后:17家银行深陷148亿信贷黑洞

查看数: 3730 | 评论数: 3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4-7-15 23:50

正文摘要:

德正资源通过重复开立仓单,去多家银行融资骗贷的行为,在青岛港引发了不小的风波。青岛港骗贷案背后:仓单质押利益链错综,中国进出口银行等17家银行深陷148亿信贷黑洞。 提到水域宽深的青岛港,业内常 ...

回复

张冠李戴 发表于 2014-7-15 23:51:38
线团难解 黑色利益链错综:“常见的仓单质押是由银行统一授信给它认为靠谱的仓储公司,或者是仓储公司为企业寄存的货物提供反担保,不管哪一种,仓储公司都在港口充当着信用主体,”前述资深人士透露,“它是仓单质押业务的中间人和担保方,信用、管理水平对于维护银行和贷款企业的利益至关重要,但同时因为行业混乱度很高,非常容易结成利益同盟。”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沪港金融高管联席会议理事长陆红军也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尽管仓单质押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银行业务,但已经迅速形成了一条利益链。“有的公司在正常运营的时候会打擦边球,通过重复质押增加融资额度,银行、仓储公司和贸易商之间是有一种潜规则的,尤其是一些银行为了追求业绩,对流动性比较好的企业放松审核。”

据记者了解,多数仓储公司管理粗放、设备陈旧,也未与银行联网,造成了监管脱节。有些物流企业虽然建立了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客户企业资信信息集成、交换分析、业务流程监控方面仍达不到要求,尤其是在异地仓库监管的过程中,同一商品重复质押现象很常见。

“比如质押品出质后没有实施移库,仍然存放在原仓库中,就极易发生仓库重复开具仓单,使同一商品重复质押担保的情况。”一位国有银行授信业务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除了重复质押,还存在质押品被非法挪用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很难完全避免质押品未经质权人(即银行)同意而被转移,银行的质押权可能落空的情形。”

这条利益链上,银行信贷人士自身也遭遇了道德拷问。有报道称,由于仓单质押贷款利率较高,部分银行信贷部同样滋生寻租。

而作为货物监管方的仓储企业除了收取传统的仓储费、货物出入库费用外,还可以拿到监管货物价值至少0.1%的监管费用,被许多仓储企业看作新的利润增长点。

仓储疑云 仓单格式五花八门:在青岛港曝光的骗贷案中,仓储公司角色敏感,但仍藏于公众视野背后。目前被媒体挖出的一家涉案公司是国际仓储巨头新加坡迅通集团,其为德诚矿业出具了仓单。

据公开资料,迅通集团成立于1970年, 1993年在新加坡成功上市,2004年被C&P集团收购并控股经营,是新加坡最大、最早的上市物流公司,在全球的主要港口城市设立的分支涵盖40多个国家、120个港口和1200个内陆点,几乎覆盖了全球范围内的海运业务。

有分析认为,即使没有参与和贷款企业的“共谋”,仓储企业至少也存在着巨大的管理漏洞。事实上,地位殊为重要的仓储业至今连正规的仓单格式都没有统一,就以金融创新之姿被广泛应用。

据记者调查,仓单是质押贷款和提货的凭证,是有价证券,也是物权证券,虽然我国《合同法》中规定了仓单上必须记载的内容,但目前使用的仓单却是由各家仓库自行设计,形式很不统一,加大了银行辨识真伪和仓储企业仓单管理的难度。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观察了几家仓储企业开具的仓单,注意到因为还没有形成社会化的仓单市场,每个仓储企业开出的仓单格式、内容、合同条款彼此不统一,操作流程更是不尽相同,使仓单仅仅相当于存货凭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价证券,流通性非常差。

对仓储业研究颇深的一位机构分析员对记者建言,应该尽早建立标准仓单市场,作为在注册的标准仓库中统一的提货凭证,“实行标准仓单能够统一注册商品,统一注册运转,实现统一交割,这有利于构建统一的仓单系统。”
张冠李戴 发表于 2014-7-15 23:51:04
一女多嫁 银行只看出身:6月6日刚刚在香港上市的青岛港突然深陷风暴眼,被舆论视作一起有色金属融资骗贷案的事发地。始作俑者是拥有庞杂商业版图的青岛德正资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德正资源”)掌舵人陈基鸿。

东窗事发是因为德正资源的全资子公司德诚矿业。它将一批矿石货品存于一家仓库,却“一女多嫁”,从不同仓储公司处出具了仓单证明,并利用这些仓单去不同银行重复质押融得巨资。

本来看似相安无事的潜规则,与反腐飓风狭路相逢,掌舵人陈基鸿近日被曝因涉西部矿业前董事长毛小兵案被“协助调查”,从而激起业内狂澜。根据青岛银监局公开信息,盘子巨大的“德正系”在当地的金融授信额度就高达148亿元,外埠风险敞口仍在排查中。

综合媒体报道看,此次“蹚浑水”的青岛银行不会少于17家,几乎家家自危。记者试图联系被曝授信额度以40亿元居首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以21亿元居次的中国银行,采访均遭拒绝。

“质押是比较安全的一种贷款方式,因为其实质就是贷款人取得了对质押品的控制权,但银行就是因为仓单在手,自认得到了对库存的控制权才掉以轻心的。”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奚君羊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像房产这样的不动产,银行可以通过房产证等取得直接控制权,而对于原材料等动产,银行不可能建一个仓库来保管,只能通过一些单据来获得控制权,但这种单据往往存在造假和重复使用,银行很难识别。”奚君羊如是说。

而在业内人士眼中,仓单质押业务牵涉多头,流程上的大走捷径,也导致了风险淤积。“从标准流程看,从风险调查阶段到发放贷款阶段都有许多步骤,比方说前期要核实质押品的畅销程度、注意商品的保值性、核查存货仓库的规模和设备条件,后期要核实提货仓单正规与否,到工商局办理质押登记时,还要和贷款企业一起持仓单和进货发票办理,请工商部门一起进行评估,实行事前控制,”上述涉案银行人士则对《中国经济周刊》解释道,“但实际操作起来,银行考虑到成本和核查的难度,基本都是简化流程的。”

据记者了解,具体简化的方式包括筛选出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为其背书的“红顶企业”,而忽略了对质押品本身的充分调查。某银行从事质押品价值评估的资深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坦言,现在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和管理技术仍然滞后,对质押贷款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研究也不够深入,难以把握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所以更依赖信用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