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程度不高 ,外资“外围”打转:然而,外资企业在我国养老行业的参与程度始终不高。上述北京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进入国内的外资养老机构或投资商主要来自日本、美国、欧洲等几个国际上养老产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企业大多从上海作为起始点,借助上海自贸区内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先落脚,边经营边观察,因此,相比北京,上海的养老市场外资占比更高一些。“具体到北京,目前纯外资养老企业直接来京经营的很少,大多都是在京寻找一个合作伙伴合资成立公司,如果暂时没有寻找到合适的项目和伙伴,外企基本上都会选择从咨询服务做起,为北京的养老企业做运营之道、相关设计的审核、设计服务模式,以及员工培训等。”他告诉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仅有的几个纯外资公司也基本上选择了轻资产的运营模式,比如租用社区内的场地提供养老服务,大多还在市场的“外围”打转,很少有真正大规模投建养老机构深度介入其中的。 多位业内人士都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以目前北京的养老市场状态,如果不考虑其他客观因素,外资企业真能够大量进入且大比例采取独资的模式,那么这池春水势必会被搅动出一场不小的风暴。 盈利点不清晰 ,外资望而却步:然而愿景总是美好的,但事实却是残酷的。上述北京养老企业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计划进入中国市场后,外资必须面对制度和各种“水土不服”的局面,而这也是它们产生顾虑的最直接原因,它们缺少项目获取能力,不熟悉土地获取流程,不清楚各种设备的采购来源是否合格,需要在当地寻找职业经理人搭建队伍,而且还得和政府搭上线去办一系列的证照,“如果外资企业不和本土企业合作,这些所有问题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 而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单菁菁表示,中国的市场不够成熟、各种扶持政策不够完善是打消外资企业积极性的主因。“目前,国内并没有太多营利性养老机构成功的运营案例出现,而且,目前以北京为代表的不少城市,虽然对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格外鼓励,但各种落地的优惠政策仍然主要支持的是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相关政策仍然大多属于框架性质的,很少能兑现。”上述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 因此,单菁菁建议,相关部门增加外资吸引力的根本还是要给投资者信心,由政府引导支持建设一些示范性的、能让人看到盈利前景的养老机构,完善养老保险金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