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含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及为职工支付的其他费用。 [dzapp_call=hr_view,1426]科技管理[/dzapp_call] |
打开银行薪酬“小黑箱”:最后,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一下,银行薪酬怎么算。说真的,银行薪酬就像个小黑箱,很难把账完全算清是因其复杂性——首先,银行实行年薪制;其次,在股权激励尚未完全启动前,薪酬结构包括三大部分:固定薪酬、绩效奖金、员工福利。 这里头,最重要的是“绩效奖金”部分。做银行的都知道,自己的收入“不靠固薪靠浮薪”,而浮动的绩效奖金包括每月奖金和年终奖。这笔钱怎么拿?每个银行的“游戏规则”差别也较大。共性部分可能是:绩效奖金的构成一般包括本职岗位的绩效薪酬、所属部门业绩完成度的浮动绩效薪酬和归于个人业务的奖励;每个部门根据自身业务要求会获得一套考评指标,中后台或与主要业务无关的支持性部门的奖金则按某种以全行平均数为参考的方式再计算。 银行是顺周期行业,大部分机构遇到了利润增速下滑、不良上升的窘境。也正因此,倚重业务表现的“浮薪”部分有所下降已是难免。 “每个银行都有一个打分机制,有的是百分制,有的是千分制,每一项指标都按银行战略中的重要程度计分。”一名股份制银行总行管理层人士说。在打分中,完成预期目标得该项满分,超额完成予以加分,若完成不力则扣分,甚至扣完本项基础分还可倒扣。“比如1000分里‘不良’占200分,不良过高不代表扣完200分就了事,甚至可以扣400分。”从而大大影响当年奖金。 其次是“员工福利”部分。这部分包括适合于岗位级别的培训、保健、携家属旅行等,或是到一定岗位级别就有的所谓“误餐费”报销额度,以各种名义发的购物卡等不纳税货币化收入。在“八项规定”严格推行之后,大多数银行人士表示,“员工福利”项目不少被取消了。 此外还有前文所提及的“费用”类收入。“费用”本是用作支行营销的,但操作中却成了员工的变相收入。一些揽储高手,曾经靠着这部分收入过得颇为滋润。但是,在这两年,一方面存贷业务没有从前那么好做了,另一方面,如今银行们对“费用薪酬化”的管控也越发严格。 [dzapp_call=hr_view,1421]总经理 [风险管理部][/dzapp_call] |
今年赚得少了? 看完了今年上半年的“座次”,下面再来纵向比较一下。从给付员工的现金总量来看,除了农行稍有下降以外,余下的15家银行今年上半年都在上升,原因是它们的机构和人员扩张还在继续。但是从人均薪酬来看,增速似乎有点跟不上人员扩张的速度。半数银行人均薪酬在今年或从去年开始都下降了。一些银行员工自我感觉这两年收入不如从前,不是个别现象。 可不要小看了这种人均薪酬的集体下降,这在以往银行业黄金上升期中可是看不到的奇景。从人力资源的视角,保持人均薪酬缓步向上几乎是一个刚性需求,因为这事关“士气”。当然,对个别业绩低下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调降除外。 此外还值得一看的是,当三年数据放在一起一比,会发现银行间的进退步伐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点拨”称,在利润增速下滑的时期,如果有银行还把大量资源用以继续快速扩张,就很可能在薪酬上“节约”一点。 也许会有人说,算人均有什么意思,那些管理层还不是赚得盆满钵满?其实,管理层的日子或许也不如从前了。一来,五大行的高管都被限薪了;二来,一些银行开始了风险薪酬延期支付政策,或扩大了延期支付人群的范畴,这些银行和类似浦发等已有此政策的银行,风险薪酬部分收入可能会随着不良率高企而缩水,很多管理层受到影响。 比如,中信银行在2014年年报中就披露:“本行中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奖金实行延期支付。”其中高级管理人员涉及的2014年度延期支付薪酬为126.99万元,职工监事涉及的2014年度延期支付薪酬为69.81万元。 说到这里,《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采访中还听到一个颇有意思的事情,某银行总行信贷部门的一名中层干部抱怨:“去年开始就没东北大米吃了。”原来,总行的显口部门要职以往会在过节期间收到各个分行准备的土特产礼物,但在“八项规定”之后,这些统统被禁止。 [dzapp_call=hr_view,1424]总经理 [资金财务][/dzapp_c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