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新金融的好与坏?和中国新经济相匹配的金融是以新的基础设施为基础的大众型金融、普惠金融和消费金融。这是一个跨界融合的新生态。在新金融1.0时代,大家还在争论到底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在2.0时代,互联网和金融会深度地融合。 在新金融2.0时代,怎么评判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呢?第一个标准: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用新的基础设施重构金融,同时要敬畏金融的本质,保护金融消费者。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所谓的互联网金融,都适用于同一个标准。 如果确实用新的基础设施做金融,那么这样的金融并非不安全。以支付宝为例,我们过去12个月的资损率在十万分之一以下,这个资损率是PayPal的千分之一左右,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之一。有些人认为移动支付、手机支付不安全,其实只是个案,这个行业的资损率非常低,就好比飞机失事一样,马航的飞机失事,听起来很危险,但是我们出行还是会选择坐飞机,因为飞机失事的概率是很低的。互联网支付行业和P2P的安全程度有本质的区别,当一个行业有30%以上跑路,那就说明这个行业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对移动支付来说,大家有时候担心手机丢了可能会造成账户被盗,实际上这个概率非常低。 第二个标准:在多大程度上与场景结合。以中国的互联网支付为例,电商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2003年刚有电商时,中国电商销售额是10亿元,2006年达到263亿元,2014年年底是2.8万亿元(见图2)。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2006年,中国的电商销售额只占社零总额的千分之三,而到2014年年底已经占了社零总额的10.6%。这个数字,无论是金额,还是所占比例,都超过了美国,或者说我国的互联网+零售,已经实现了对美国的弯道超车。支付在其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这就是新金融与商业消费场景结合很好的例子,既让消费繁荣,也让金融发展。 |
中国金融最大的风口是什么?对于这两个方向,与其匹配的金融的第一个改变是市场化。曾经有人在一个峰会上问我,中国金融未来最大的风口是什么?我认为,除了大企业融资之外,全部都是风口——因为原来这些都不受到重视。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很多改变已经在进行中。首先是法律的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都在进行较大的修订,行业标准在改变。 其次是利率市场化,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利率市场化会让资金价格市场化,金融机构间的差异化变得更重要。汇率向市场化迈进,资本管制也在放松,前一段时间人民币还加入了SDR(Special Drawing Right,特别提款权),短期来说只是象征性的,实际意义是让中国金融真正进入了国际体系,倒逼中国金融改革。 最后,其他政策,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也在2015年5月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是让银行可以破产而不致引发社会动荡,这会让国家的隐性担保往后退,增强银行之间的差异化,竞争力的差异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所以第一个大的风口——金融市场化,其实和互联网技术没有关系,而是当经济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这样一个转变。譬如个人征信等的发展,都是为了匹配这个转变。 那么金融市场化到底给中国金融界带来了怎样的转变呢?从家庭方面入手,2013年年底,中国的家庭金融资产有72%是以存款方式放在银行里的,15%投资于理财产品,还有一部分用于购买股票和基金。然而,2013年年底的美国家庭金融资产只有13%存在银行。这就是非常大的一个差异。如果把这一数字形象化的话,这意味着中国今后二十年会有几十万亿元的资金,不再以存款方式放在银行了。因此,原来银行“吃存贷差,做大资产”的营运模式会改变。举个例子,2015年年末中国的大银行第一次出现了资产负增长,2014年是个位数增长,但更早之前则是20%以上的增长。所以银行做大规模的模式已经开始转变,未来银行存款会越来越少,更多地经营中间业务,以及进行包括理财在内的金融创新。这并不意味着资金一定会离开银行,但是银行需要转型。 由此衍生出来的改变,同样会影响资管、基金、券商、投行,凡是能够想得出来的金融机构都会被非常深刻地改变,而这个改变跟互联网没有关系,这是金融市场化带来的改变。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市场化,就带来了这样的改变,这是中国金融最大的一个风口,会影响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 中国杠杆率很高。如果对总体杠杆率拆分,会发现企业的杠杆率较高,政府杠杆率在70%~80%。与美国政府100%左右的杠杆率相比,中国政府还有弹药可以打仗。中国家庭杠杆率是很低的,老百姓储蓄率高,借钱少。可以说,家庭还有加杠杆的潜力,即消费信贷或者直接融资的流动性有很大发展空间。企业端的分化很明显,大企业的杠杆比较高,中小企业则显示出融资贵和融资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