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尽管人民币在汇率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进展,但这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孙宇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人民币交易量的确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其在全球外汇交易中所占的比例仍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也曾表示,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要做制度、政策甚至经济实体上的改进,可以把条件分成三类。第一类条件是经济规模的调整,以使经济非常开放,使国际经济活动非常活跃,提高其他国家使用人民币的可能,进而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地位;第二类条件是市场和流动性,要有各种产品;第三类条件则是制度上的保障,要保护产权、经济自由度,要有各种信息的自由流动,以利于金融决策。 这三类条件涉及方方面面,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3日出席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其中指出“在有序开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我们将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 人民币汇改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从今年春节以来,每日中间价形成机制逐步形成了参考“上一日收盘汇率+CFETS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机制。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在G20峰会前的记者会上称,“这种机制的好处是其增强了规则性和透明度,使市场有一个稳定预期。”易纲预计,未来3~5年,人民币大概率上是一个双向波动。但是,“总体波动率小于绝大多数储备货币,也大大小于新兴市场货币。”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过去一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幅为4.96%,而英镑对美元的波幅达14.19%,日元为13.55%。 |
人民币迅速崛起:显而易见的是,BIS的调查结果佐证了人民币不断蹿升的国际地位。美元的霸主地位仍不可撼动。BIS指出,“美元依然是全球的主导媒介货币,占了2016年4月整体交易的88%,较2013年4月的87%稍有上升。”不过,其余八大流动性货币的排名有明显变化,尤其是人民币,其日均成交量从三年前的1200亿美元升至202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占比从先前的2%升至4%,涨幅居首。 欧元和日元仍位列二、三名,但欧元、日元以及其后的澳元和瑞郎,在汇市的交易占比较三年前都有所下降。 具体而言,95%的人民币交易量是是对美元产生的。这三年间,美元/人民币货币对交易量从1130亿美元升至1920美元,从第九位升至第六位。此外,一些亚太地区国家货币的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例如韩元、印度卢比、泰铢都的位置都提升了2-3位。相比之下,墨西哥比索和俄罗斯卢布的交易量自2013年以来大幅下降。 欧元(EUR)、日元(JPY)、澳元(AUD)和瑞郎(CHF)在汇市的交易占比较三年前都有所下降。相较之下,新兴货币(EME)、英镑(GBP)和人民币(CNY)的市场份额上涨,尤其是人民币涨幅突出。数据来自BIS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的确不断加速。就在8月31日,世界银行成功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第一期特别提款权(SDR)计价债券,即“木兰债”。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新的SDR货币篮子在今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币将成为第三大权重货币,占比10.92%。 再来看应用和支付环节。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人民币回到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的位置,与去年同期持平,占全球支付货币份额的1.9%,较6月的1.72%有所增加。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的背后,为了进一步向储备货币迈进、推动汇率自由化,中国央行进行了持续果断的改革。2015年8月11日,新一轮人民币汇改启动,IMF对此给予了积极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