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量普遍,微信自己的封闭机制也有责任:微信此次打击刷量技术,大概会一时提高造假成本。但它不透明的机制并不利于打击刷量。你不能像应用和网页一样看到用户分布、访问机型分布、访问时间等信息。 广告主也不能在投放的广告里加追踪代码,甄别访问真假——公众号页面根本不能有外链。外人能看到的数据只有微信给出来的两个数字:阅读量、点赞量。阅读还是 10 万封顶。甄别真假的难度比网页广告高了太多。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微信打击刷量速度如此之慢。刷量价格在过去一年都没涨多少的原因。在这个封闭的平台,刷量不是第一次被质疑。它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
最终还是一个生意能不能自然获得收入的问题,换句话说,最终这还是投入多少钱,获得多少收入的问题。麦克卢汉举过一个关于杂志的例子。在《生活》结束前,为了从一个订户那儿赚到八九块,必须花上 15 块钱——杂志社要“贿赂”读者,才能说服他们把自己编辑的产品带回家。最终《生活》杂志在 1972 年停止定期出版。 最近垮掉的所谓“上门 O2O”也是如此,有新三板上市公司一半的订单额是自己买出来的。其它烧掉的钱则更多是因为把 10 块钱的产品 5 块甚至 1 块钱“卖”给用户。 这个行业多数公司没能撑到上市或者下一轮融资。它们自然也没法继续倒贴或者造假。留下来的公司大多可以靠正常经营获得收入。如果微信能提高造假成本,上面做生意的公司和个人最终也要学着不“贿赂”用户、不制造数字做生意。 |
刷到最后,广告费、投资款都去了刷量平台的人手上:刷量显然是一种欺骗行为。愿意欺骗的人,需要计算的东西就很简单,刷量带来的增长是不是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挣回来。 广告是最直接的形式。刷量能带来更多广告费——甚至决定了有或者没有人投广告。有些电商在支付广告费的时候要求商品成交额。这也可以造假,一位在电商运营的工作人员告诉《好奇心日报》,他们在给公号投了广告以后,卖出去的商品包括两张 2000 元的充值卡,一问是公号自己买来确保销售额的,稍晚会在淘宝卖掉。 除了这类直接的收入以外,另一个方式是投资——通过刷量获得更好看的数字,以拿到下一轮投资,这已经是互联网创业的常态。只要下一轮有人接手,创业公司就有足够的动力鼓动造假。 乐观点看,有数据衡量多少会促进市场的好转。广告主都清楚刷量的情况,他们会提出更高的数量要求。而这又是一个开放的市场,随着更多人去刷,获得同等收入的刷量费只会越来越高。 最终赚到更多钱的就不是接广告的人,而是其中的中间环节——在各地组织刷机的人。在一些管制比较严格的平台,刷量成本已经很高。比如苹果的 App Store。在苹果的一再打击下,今天许多游戏公司直接充钱去刷收入排行榜。 所有 App Store 收入苹果都会扣去 30%、刷单公司再扣 10%。刷 100 万的收入,需要 40 万的成本——这样的巨额成本只是提升排名,让更多用户能看到而已,最后能增加的收入可能还不够 40 万。也就是游戏这样资金密集的行业能暂时承担这样疯狂的行为。大概也没法一直持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