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在政策上,我国监管机构确实可以效仿美国,在行业还未完全坏死前,出手一救。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谷歌在今年7月也提出,拒绝“发薪日贷款产品”出现在谷歌搜索引擎中,称这一产业是具有“欺骗性的”和“有害的”,与谷歌价值观不符。至于这一点,大概在中国就不会发生了。 |
04 魔鬼还是天使? 中国的小额现金贷,正陷入美国早年发薪日贷款一样的漩涡之中。这并非一个健康的良性发展,如果持续下去,将引发严重的群体性债务危机。 很多人都看到了这点。“这个行业确实太火了,就如当年的P2P、团购涌出一般火热,”田鸿飞并不觉得这个火热是件好事。“P2P行业,好歹一些资金流向了中小企业,最终流入了实业生产,不管最后这个模式是否被玩坏,起码出发点是好的,”而田鸿飞认为,小额现金贷无疑就是高利贷,“带着无法清洗的原罪”。 尽管这个市场每年已有千亿级别的规模,但田鸿飞认为,这对拉动内需和消费并没有任何帮助。“正常的消费,谁会花这么高的利息,大多还是逆向选择,流向了黄赌毒,”田鸿飞称。除此之外,这个模式也正在摧毁部分工薪阶层——让他们陷入过度消费的陷阱中。而短期之内,债务风险还不会立即爆发——因为不断有新平台崛起,人们可以从新渠道获得资金,延后了“崩盘”时间。 夏翌认为,这个行业中,依然有一些有野心的玩家,他们试图用资本,急速将客户做大。因为小额现金贷的还款周期是7天到30天,因此可以迅速进行风控模型的迭代——这倒是有希望做起一个白名单用户的信用体系。这也是夏翌看到的,这个原罪极大的商业模式,未来唯一可以洗白的方式。 但也有业内专家提出质疑:这个风控模型恐怕也不好迭代,因为“一人多贷”和“再借贷”的存在,会严重影响风控周期。比如说,一个月内,90%的用户还了钱,但并不能说明这90%的用户信用很高,可能很多都是“再借款”者。也正因为此,小额现金贷暂时沉浸在现世的繁华与迷雾中,难以看到前路莫测。 但这个行业,有一条崩溃的“死线”,当大部分用户的利滚利游戏无法再继续时,“行业大劫”就不再久远。这个大劫,没有化解之道吗?从美国的历史轨迹中,我们也许能找到些答案。关于发薪日贷款,在美国争论了20多年:它到底是解燃眉之急的救民草,还是让用户陷入债务陷阱的恶魔? 它的负面影响,已被媒体曝光诸多。而美国还有另外的声音。乔治亚大学法学教授迈尔莎·巴拉达伦认为,发薪日贷款是“美国另一半的银行”,很多人依赖它度过了财务危机。毕竟,这些人大部分都是金融机构不屑服务的高危用户,当银行抛弃了他们,还有人愿意接手——所以,这是刚需。 当美国很多家庭陷入债务危机,“行业大劫”出现征兆时,政府开始插手。目前,在美国,14个州直接禁止了发薪日贷款。而合法的州,也有利率限制,一般规定有36%至40%的标准——硬性要求了,行业不可有太多夸张的利息。 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在今年6月,提出了新规则,特别针对发薪日贷款这样的过度借贷,要进行大规模整治。比如,贷出机构,需要调查贷款人的信用,确认他们在还贷后还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最关键的是,还规定借款人在一个贷款到期之后,不能延贷——也就是说,想用“借新还旧”的方式进行滚贷,已不太可能,也避免了一人多贷。美国政府的这几手,说白了是一个漏斗,强行拉高行业风控,降低利率,将真正需要救急资金的用户筛选出来,剔除高危用户。 |
03 利滚利的魔咒:“我们针对还不起的用户,会再设一个圈套”,冯青禾称,而这一圈套,就是“再借贷”,如果你还不起这次的本金,你可以再申请一笔贷款,用其中的钱先将利息还上——如此一年内多次借贷,利息越付越多,“默默承受了比本金高出很多的利息”。 这还是一个平台上出现的多次借贷。“借新还旧,一人在多个平台借贷的情况,在中国更为严重,一般高达80%以上”,冯青禾称,这恐怕是一件更为可怕的事情。 我们依然能从美国的发薪日贷款中,找到相同的轨迹。在2005年,美国4个州的数据可看出,90%的贷款,都流向了5次借贷行为以上的用户;62%的贷款,流向了又12次借款行为以上的用户。 这说明,就如毒瘾一般,一旦开始使用发薪日贷款,将很难停止——不停借贷,偿还利息,陷入长期的债务危机陷阱中。根据皮尤中心的数据,美国现在有1200万名这样的短期借款人。 当时媒体集中报道了一位名为“戈登·马丁内斯”的美国父亲,曾通靠发薪日贷款解一时燃眉之急,500美元借贷,利滚利,暴涨为4千美元。也因此,他失去了一切,家庭也没有保住。 而同样的故事,也开始在中国上演。李论发现,部分平台给客户花了画像,发现主要的客户,并不是8090后,那些具有成长空间,只是提前消费的年轻客群。实际上,88%以上的客户为男性,其中35岁以上的客户占比达39%。 “这类客户的信贷需求,往往隐藏着极大风险,相当一部分有涉赌、涉黄等不良嗜好,或者带着强烈的恶意欺诈的原始意图”,李论称其为“高危客群”。这一些社区中,正在聚集这么一群人,他们专营各个借款平台,靠着借款度日。他们将借款平台称为“口子”,每日的生活,就是寻找新上线的“口子”撸钱。 ▲ 他们在群里讨论自己的“逾期记录”:他们在群里或论坛里交流“撸钱”经验,讨论如何包装资料来通过风控审核;他们也分享如何逃避催收,如何“臭不要脸”地赖账;他们偶尔也会清醒,称这是个“欲望的黑洞,爬出去了就别再回来”。而他们,正在成为支撑小额现金贷的核心客户群体,镀金着行业的虚假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