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商“曲线救国”:我国支线市场的机队构成中,130座以下机型占比不到10%,90座以下仅有2.3%,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的90座以下机型分别占比15%、26%和30%。另外,从机场吞吐量来看,2016年我国219个民航机场流量分布不均:170个机场流量小于200万人次,92%的客流量集中于排名前50的机场,而且众多小机场之间的连接还存在巨大空白。 在巴航工业、庞巴迪等支线客机制造商以及华夏航空等支线航司看来,国内机场通达性有限,这意味着支线航空市场仍然存在机遇。王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我国中小城市,尤其是西部、西北及东北地区,交通不便且地形地貌复杂,不适宜大机场和铁路建造,因此要发展对机场要求低、经济型的支线飞机。据中航飞机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预计从2020年至2030年国内民用机场总数将增加到450个左右。国家重点支持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和运营,调整和完善现行支线航空补贴政策,都为支线飞机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而当前,我国主要航线还是围绕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开通的,边远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乘客稀缺等原因,并未形成完备的区域运输网络。这对ATR等支线飞机制造商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更加现实的一点是,尽管国内支线飞机制造技术不甚成熟,但外国制造商想在中国扩展市场,仍然要冲破重重“关卡”。一份报告指出,由于关税等原因,进口支线客机价格过高,航司多不愿引进。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部分地方政府也会倾向于支持购买大飞机,“好不容易开了航线,不能飞不了北上广呀。” 对此,有国外支线飞机制造商采取了“曲线救国”策略,即首先集中力量进入中国市场的通航领域,逐步建立培训、服务和支援体系,再进入支线航空。“国内短途通勤市场可以解决部分小支线市场无人问津的问题,至少能把业务做起来。”王旗表示,发展通航有一路政策绿灯,更合适起步。他举例,“121部”(适用于固定航班的旅客、货物运输的航空公司)引进飞机,需要发改委批文;而如果是通航飞机,则从通航口引进,地方发改委就可以受理。 不过,这样的“另辟蹊径”并非完美。一位民航专家对记者表示,支线和通航不是一回事,把支线做成通航,对支线航空的发展未必有利。“管控程度不同,考核标准也不一样,消费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