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牌:第三个机会是新的品牌。今天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渠道已经蛮成熟了,接下来大家要做的是增加渠道的效率,而不是增加新渠道。 我们发现中国特别缺好内容,就是所谓好的品牌。有很多品类,无论是女性内衣还是运动休闲服饰,甚至是食品,两极分化特别严重,要不特别便宜,品质特别低,要不就是价格特别高。比如女性内衣市场我们发现就是这个样子的,品质高的动辄就是两三千元。但实际上成本结合看过之后,完全可以做到200~500元的定价,但是这个价格区间高品质的品类中国目前真的没有。 将来没有吗?一定会有,全世界所有的代工厂基本都在中国。就像手机一样,国外手机生产厂商都在中国,深圳,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用中国制造的品牌打过去呢?接下来很多消费品都可以这么做,这方面有很多机会。 去年我们研究了大概半年,把这些机会看透、想透。还是举家政行业的例子,这个行业在中国有16000亿市场,这里面只要挖掘出来1%,具体数字就可以算出来,所以可以从这方面好好想想。 总结一下,第一线下和线下的结合,是模式创新,因为结合之后提高的是获客效率、运营效率,以及供应链技术改造。第二是服务型消费,是接下来一个很大的增量市场。第三是在渠道非常完善下打造新品牌。 |
服务型消费:第二,从需求上面来看,我们做过统计研究,消费升级主体用户主要是中产阶级家庭和中产阶级家庭的二代,60后第一代,80后第二代。随着他们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他们或许不会花更高比例的钱在更好、更贵、更时尚的品类上。比如,一个典型的女性用户,一年她买50件衣服,第二年随着她的收入增长不会买100件衣服,只是这50件衣服更好、更贵一点。 我们做过研究,今天中国一个家庭每年的支出,将近65%是实物类消费,也就是指看得见、摸的着的商品,比如冰箱、衣服等;有35%是服务类消费,包括旅游、教育、保险、家政、保姆、月嫂,甚至包括看病;而美国和日本是反过来的,超过65%的是服务类消费,剩余的才是实物类消费。另外还有一个绝对数字,中国的家庭一年大概花五六千美金,在美国花两万多美金。所以伴随绝对数的上涨,比例的变化应该是接下来一个更大的风口。如果我们盯风口的话应该盯住比例,也许接下来中国有30%多比例的增长都是在服务类消费上。 我再举个具体例子,中国现在有钱找不到好月嫂、好阿姨,小孩大一点之后,去哪里上培训班……每一个都是痛点。这些到现在整个服务业都没有解决好,而且接下来这方面需求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