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星球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来给金融科技泼点冷水,小心别被玩坏了。不过我不赞成这句话!

查看数: 989 | 评论数: 2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7-5-24 09:17

正文摘要:

虎嗅上看到这篇内容,算是给金融科技做了个理论的普及,写的挺全面,不过不是非常赞成笔者的标题。自2016年以来,金融科技开始替代互联网金融风靡国内金融圈。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互金企业要么转型金融科技企业,要 ...

回复

落月寒山寺 发表于 2017-5-24 09:18:38
真假金融科技,该如何辨别?

之所以提出是个概念,是因为在人人都谈金融科技的时代,每家企业所宣称的金融科技的含金量是不同的,也就有了真假之辩。

金融科技的几个热门技术中,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投顾等几个概念,几乎被各个从业机构挂在嘴边。

先说区块链:虽然区块链炒的火热,但目前为止最为成熟的应用仍然集中在数字货币领域,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金融交易、数字票据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实验性质的探索,但距离落地仍有距离。目前区块链技术还需要在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安全算法、隐私保护、扩容和速度优化等相关技术领域实现持续创新和突破,正如摩根史丹利的一分报告所称“金融机构广泛采用这项技术还需要5-10年的时间”。

但就笔者而言,亲身就经历过N多机构的商务人员来推销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在他们的口中,应用了他们的技术,似乎供应链金融便可大踏步向前了。在本文的界定中,这种不切实际地推销便可视作一种假技术。

说说大数据:大数据技术成功应用的前提是要有足够多的数据,正如我在《大数据在金融业的应用》里提到的,

“统计学规律告诉我们,在实验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重复实验多次,随机事件的频率等于其概率。意味着,随着随机事件的大量发生,我们是可以发现其内在规律的。而大数据里面包含的海量数据,就为我们发觉隐藏在随机事件后面的规律提供了条件。”

而对很多机构而言,尤其是十几个人的初创机构,基本没有可能具备可投入应用的大数据建模能力。而不少机构宣称的,只负责模型不负责数据的商务模式,也让人怀疑,没有数据,这些模型怎么做出来的?有效性如何?没有效果谁来买单呢?

人工智能:同上,没有大数据,其实谈不上人工智能。

智能投顾:最大的问题在于金融产品代销资质,很多所谓的智能投顾平台,不具有或缺乏金融产品代销资质,平台上可供用户资产配置的产品数量有限,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投顾还有很大差距。

云计算就不提了,毕竟这个概念火的比较早,至少七八年了,大大小小的坑先后被填平了,市场龙头已经初步显现,不容易出现冒牌机构了。

结语与前景展望:说了这么多,该结个尾了。金融科技的前景自然是光明的,在前沿技术探索上也应该并值得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但一码归一码,在技术与业务的结合上,还是应该戒骄戒躁、稳扎稳打。以一个小例子结束吧。

早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来自不同领域(数学,心理学,工程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一批科学家就开始探讨制造人工大脑的可能性。1956年,人工智能被确立为一门学科,当时,研究者们在私下的交流和公开发表的论文中表达出相当乐观的情绪,认为具有完全智能的机器将在二十年内出现。

比如,1965年,H. A. Simon:“二十年内,机器将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工作。”1970年,Marvin Minsky:“在三到八年的时间里我们将得到一台具有人类平均智能的机器。”……结果如何呢?还是太乐观了。当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也许结局已经不一样了,希望如此吧。
落月寒山寺 发表于 2017-5-24 09:18:11
技术和业务,孰先孰后?孰主孰从?在很多人看来,可能这是个不需要再费口舌的问题,技术为业务服务,业务反过来倒逼技术进步,二者是互为促进、和谐发展的问题。

但在实践中,并非如此,不少机构并未真正想清楚技术与业务的先后关系,跟风布局新技术,不考虑技术与业务的协同性、同步性等问题,最终的结果是技术不能为业务所用,终将拖累技术的发展。

之所以着重提出这个问题,最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国内各金融业态间差距太大,同一业态间各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不同,相似发展阶段的企业在具体业务模式上也可能存在显着差异。

从业务角度看,各家金融机构所需探索或应用的金融科技,应该各有侧重才对,但实践中,大家都奔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几个最火热的领域而去,而这些看上去很火热的技术,究竟能解决企业什么具体问题呢?似乎无人多想。

举例来讲,就消费金融领域而言,目前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获客、产品同质化、降低综合成本等问题,哪项金融科技技术最能切中要害呢?不同类型的企业又需要侧重哪一类技术呢?

就获客而言,对于具有海量用户的巨头,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获客技术,能有效识别存量客户画像,大幅提升营销精准度;而对于依靠场景方和外部营销获客的中小平台,智能获客技术则有点像屠龙之术,并非上策。

就降低综合成本而言,对于已经处于精益化运营阶段的巨头而言,利用大数据进一步降低风险成本是可行的选择;而对于仍在粗放发展阶段的中小平台而言,着眼点放在降低资金成本、转变营运模式、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可能更为立竿见影。

就产品同质化破局而言,整个行业都未到通过某项金融科技来实现产品显着差异化的发展阶段。再比如说,大数据的成熟和应用涉及到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和应用等几个阶段,对很多企业而言,目前要做的是数据沉淀和积累,重在数据采集和整理;而对另外一些企业而言,则已经进入到应用阶段,可以投入更多人力和资源,去优化调整数据模型,实现大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

此外,还有一些金融科技技术,现阶段更多地是品牌宣传的效用,难以对实际业务带来影响,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谨慎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