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务之急,不是抱残守缺,搞一个“国家队”进来市场竞争,客观上还有可能制约行业的发展。毕竟好的技术和模式优势,行业不利用,犯罪分子就会利用;而是,如何有一个好的行业标准,让老百姓真正方便简单安全,让各参与方各得其所: 包括银行客户端在内的所有的支付客户端,可以去所有商户付款; 所有的商户,可以接受所有客户端的支付; 用户多的机构或银行可以专心服务好用户,不需要担心部分商户无法受理支付而让交易流失; 商户服务能力强的机构或银行,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商户无法受理某些用户支付而有被挖走风险; 清算机构管理好跨机构/银行的准确全面的信息传递并及时完成清算,而不是跳出来当运动员搞事情。 监管机构该干啥咱就不敢说了,但我想也一定是希望市场好、行业好。既兼顾传统的收单市场的既得利益者,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参与市场的变革;又不因此拖慢新技术和模式的发展。画出又长又宽跑道,让各参与方都有空间发展,形成一个开放,标准化,有序竞争和面向未来的市场和行业,最终让老百姓能够早日享受到技术和市场发展带来的好处。 毕竟这个行业已经领先了世界,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叹和推崇。能否借机推动整个行业乃至金融的制霸全球,就看领导者的智慧了。话说回来,这个目标如果无法借助银联完成,就只能寄希望于还未破茧的网联了。 |
为了结论好理解,还是先谈谈传统收单和支付的区别。收单,简单说是由收单机构代表商户发起交易,收取付款方密码或签字单等确认信息,然后送给清算组织或发卡行要钱的业务过程。在这里,一切逻辑都由收单机构控制,发卡机构只是可能的参与方。它服务的是商户急于完成交易,机构着急收钱赚钱的意愿。而由于之前只有线下场景,对用户来说,整个交易过程,跟支付过程难以关联。再加上技术所限,用户在整个流程中并不在线,也就无法在支付前了解所有可能的交易信息,并获得自己的发卡机构的服务。 说得夸张点,付款方在拿出卡的那一刻,就成了整个体系的“人质”。在商户的机具上输入密码,在商户的单据上签字。在这一刻,用户不是上帝,商户收单机构才是。有人说,事后可以否认交易,那商户就又受了伤害,货都给了钱却收不回来。为了让这个体系不出问题,行业在技术上,定价上和流程规章上进行了严格限制,统一定价,套码管理,安全机具认证,专线网络,商户准入,否认交易处理等等。管理的堤坝越高,社会效率的损失就会越大。这客观上就给了新技术和新模式提供了机会窗口。 而在线支付,不论是应用收银台调起还是扫码收银台调起,本质的特征是用户自己的支付机构,为用户在整个交易流程中提供服务,按照用户指令进行资金交割。在输入密码或按下指纹之前,用户能够获得全部信息,包括商户信息和订单信息。并且所有操作在自己的设备上,认证方式可选,给了用户最大的自由度,并且也为用户负全部责任——“你敢付我敢赔”。这反映的是完全不同于收单的,以付款人为核心的服务出发点。一切安全问题,费率问题等,都可以通过在线协商标准协议立刻明确,以达成支付资金来源和费率选择等条款的确定。 这也不代表就一定要闭环(虽然现在三大都是闭环)。只要角色清晰:收单机构就为商户负责包括对账清算等,支付机构为用户和交易负责包括安全和对账等;标准协议透明:收单方传送包括商品类型,资金扣率,账期等在内的明确场景描述要素,而又不需要涉及密码等安全信息。支付机构收取信息并结合自身客户端的安全判断和用户授权来发起交易。这就可以完全成为一个开放高效的市场:支付和收单由不同机构完成,由支付机构收集所有要素判断后授权并发起清算;收单机构服务好商户的账务和交易管理。而且在这个模式下,可以完全控制套现等常见收单风险,各方都责权利统一,市场自由度大,效率更高。 两个模式可以简单非专业对比如下:这两个模式,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一个是基于软硬件孤立,通讯困难,用户被一张卡片代表的离线模式;一个是互联网时代下,随身设备功能强大,网络高速便宜,让一切信息可以透明高速传输,用户能够自主和机构同样看到全流程的在线模式。 当然,王志安作为一个非业内人士的普通用户,认为银联即使如此也无法追上支付宝微信,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基于收单逻辑的银联扫码闪付,首先是关键在线场景并不支持淘宝、天猫、京东、美团等;其次没有让用户感觉到价值的提升,不是冲着让老百姓更方便去的,更像是行政强制。要辨认银联标志,打开银行客户端付款。不常开启的银行客户端,每上来一次就需要很强的验证,包括OTP等,不是更简单而是更麻烦。其实所有银行的手机客户端加一起,每天的打开率都不如一个支付宝,更别说跟微信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