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西方酒店管理的引入,中国的自助餐厅也开始多了起来。这种饕餮的享受,刚好迎合了中国人渐渐燃起的吃遍全球的欲望。“扶墙进扶墙出”,就是曾经最典型的自助餐消费心理。1983 年生的杨盛杰回忆道,“当时想吃得贵一点、好一点,好像只有金钱豹一个选择。”在物质还没没有足够丰裕的年代,金钱豹的大而全,以及市面上不多见的海鲜品类都让它成为了一种稀缺性的存在,这让它在当时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对手。 2011 年 7 月,袁昶平把 IPO 失败的金钱豹以 15 亿元卖给了欧洲私募基金安佰深,前一年,金钱豹录得 9 亿元营收,利润仅 4 千万。交易达成后不久,袁昶平即卸任,不少“台干”领导离职。而安佰深管理期间,原本 18 家分店快速扩张,最高时超过 30 家,且几乎遍布中国各大主要城市。南至福建福州,北至呼和浩特和哈尔滨,都有金钱豹。 而就在金钱豹激进扩张的时候,2012 年抑制公款消费的“八项规定”出台,银联数据显示,刷卡消费的高端餐饮增速从 2012 年 9 月的同比 21% 降至 2014 年 2 月的 -27%,达到历史最低点。金钱豹是受到重击的餐饮品牌之一。 2013 年,金钱豹开始亏损。许多门店还未收回成本就匆匆关闭,石家庄的金钱豹只开了半年。同年,央视曝光的“假鱼翅”事件中,金钱豹就在其中,鱼翅鲍鱼等菜品停售。2015 年,金钱豹被转手给香港上市公司嘉年华国际,交易价格从安佰深接手时的 15 亿元大幅缩水至 2.53 亿港币(约合 2.2 亿人民币)。 在嘉年华国际的手中,金钱豹彻底沦为“美好资本故事”的一部分。这家中国唯一公开上市的大型旅游、酒店及零售综合项目开发商通过官网对外宣称,金钱豹是集团首次在餐饮业的收购动作,且有助于集团 2015 年陆续开业的青岛海上嘉年华项目。其时有报道称,公司已组建了公关团队,计划在作为营销网络的金钱豹重点推广这一房地产项目。根据嘉年华国际的财报,公司的餐饮业务在 2015、2016 年分别亏损 5170.6 万港币、8296.7 万港币。 这个具有标杆意义的自助餐品牌的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但即便没有反腐政策打击,多次易手的波折,金钱豹的消失可能也是迟早的事。它原本作为一种创新的姿态出现,并满足了那个时代的消费需求,但就跟很多老化的品牌一样,在时代变化、消费潮流变化的过程中,金钱豹始终还是那个印象中的金钱豹。 两三百元的均价,即便放到今天也不便宜,在如今“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金钱豹理应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但在如今一个个都号称“吃货”的时代,大家讲究的是吃的精致,吃的有特色。 2016 年,《米其林指南》开始发行上海版,一顿金钱豹的价格可以吃上一餐米其林二星。从2014 年开始经营美食公众号“一片吃心”的高燕认为,自助餐是一个“被时代餐饮车轮碾在地下的业态”,“你不能吃了红烧肉再吃生鱼片,吃了牛排再吃披萨,就好像日料做寿司的不会做怀石,做怀石的不会卖天妇罗。” 不过自助餐市场在中国倒称不上是式微。根据美团点评今年4 月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2017)》中的数据,自助餐 2016 年的营业额约为 11.5 亿元,占餐饮市场的 12%,仅次于火锅。营业额同比增幅 0.2%,是为数不多还在增长的餐饮品类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