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支点:寡头时代。“巨头”们纷纷在资本市场“大象”起舞,A股市场和海外成熟市场的风格愈发相似,这背后暗含了什么样的逻辑?“我的判断是这是寡头时代到来的结果。”刘明达称,随着互联网信息革命的继续深化,包括正在进行的人工智能革命的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等要素,在互联网条件下的深刻变化,寡头的出现已经成为必然。而社会资源要素将越来越集中在寡头企业身上,包括二级市场的资金,寡头企业比普通蓝筹股更具想象力和投资价值。 这和他在2014年提出的“蓝筹稀缺”逻辑相相通,他当时的观点是未来小市值公司稀缺的逻辑不复存在,权重蓝筹股具有稀缺性,“你不可能再造一个贵州茅台,不可能再造一个招商银行,也不可能再造一个中国平安”。 这种寡头企业更多是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公司,它们可能还只是未上市的独角兽企业,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均是在某一领域有非常大领先优势的平台型企业。事实上,美国市场的五大科技巨头,无疑都是寡头公司的典型代表,只不过美国经济发展领先,其寡头企业更多以科技型企业为主,这和当下国内的情况又略有不同。与刘明达观点相呼应的是,但斌也提出了“投资伟大的公司”的观点,但斌这样的表述,一如既往的感性而富有激情。 另一位公募投资机构人士亦同样认为投资寡头的逻辑。在他看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企业生产运营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寡头企业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大幅集中,构建自身完整产业生态并不困难,它们的触角已广泛深入到了产业的上下游,这些寡头公司亦能借此获得上下游产业的利润,从而实现业绩的超预期成长。 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寡头企业早已体现出了“赢者通吃”的定律,而随着各种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这一定律亦同样渗透到了传统产业,只不过比互联网行业表现得更加缓慢。 贵州茅台便是一个缩影。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帮助下,贵州茅台看到了销售方式变革的可能性,为实现渠道短平化,让贵州茅台能直接触达消费者,其推出了“新零售”模式,要求经销商将30%的产品放在自己公司的云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 投资机构们渐渐意识到了,这一“新零售”模式有助于更好地匹配供给和需求,重塑茅台的价格体系,而贵州茅台也因此可以有规律地持续上调出厂价,经销商原有的超高毛利被挤压,贵州茅台自身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现在大家都在讲茅台,这已经是一个公认的寡头。不过,也有很多成长中寡头,比如永辉超市,在我看来,尽管它是个连锁超市,但其在冷链管理上极为高效,其生鲜产品极具竞争力。京东是其第二大股东,另外,它又在高档社区开了超级物种等新业态,有效解决销售距离和效率问题,弥补了与电商的短板。”刘明达称。 当然,对于寡头公司来说,另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能力是,在拓宽产业边界的时候,战略投资和收购便成为了最好的手段。在中小创业公司成功发展成大平台的难度大大增加的同时,寡头公司却是在疯狂“收割”各个细分产业机会。 比如亚马逊除了在印度等新兴市场加快布局电子商务,还收购了传统的零售业务全食超市,而苹果的投资甚至显得有些“夸张”,它在这两年中就已经收购了15家公司。简单来说,各个寡头公司都在守住自己核心优势的情况下加大了对相关产业的投入,而大部分投入也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腾讯便是一个很典型的样本。 11月16日,在众安在线、阅文集团两家被投公司抢尽港股市场风头之后,又一家以腾讯为主要股东的公司易鑫集团挂牌上市。其实,这些公司都还只是腾讯帝国的冰山一角,腾讯自2013年开始进行的很多对外投资和并购其实并不为外界所知。如今,腾讯的投资正式的迎来了回报期,除了前述这些公司上市外,可想而知,其投资版图中的滴滴、美团点评、微众银行、摩拜单车、快手等这些项目也将持续为腾讯带来回报独立上市的可能,寡头的业务边界也无数次被拓宽。 上述北京公募基金经理也注意到了一个现象,近两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一些搞不过龙头企业的小企业都纷纷丢盔弃甲,也促使了龙头企业进一步巩固。“反而是有一些中小公司,大玩数字游戏,今年挖了个大坑,明年又是100%的增长,骗人骗自己,所以大家现在都不看这种公司了。无论是外资还是机构,越来越看重持续性,业绩不但是增长,而且增长的质量是高的。” 而从资金端的需求来看,亦有独捧这些寡头的理由。“A股市场的公司将会越来越多,小公司的估值优势将不复存在,如果一个行业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上市公司,你还能记得住它的名字吗?”前述北京公募基金经理称,A股市场越来越像海外成熟市场一样,与众多中小公司难以有估值溢价不同,行业龙头的地位和价值反而凸显出来了,机构投资者也更愿去超配这些市值大,流动性好的公司。 这其实是和海外成熟市场的特征越来越相似。按照明达资产所做的统计,美国市值排名前五十的企业总市值为10万亿美元,占美股总市值26万亿的38%。中国市值前50名的公司,占A股总市值54.7万亿的33%。资本市场的资金向寡头集中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在刘明达看来,站在投资机构的角度,安全性是投资首要考虑的因素,尤其是在黑天鹅、灰犀牛频出的状况下,超级大蓝筹、寡头公司一定是基金、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的首选。他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寡头公司将成为股市最亮的一道风景,能获得更大的超额收益。 或许令姚佳们失望的是,眼下这个资本市场新时代的红利最终还是会掌握在那些拥抱寡头的投资者手里。 |
海外市场:“巨头”们也在狂欢。风头被少数“巨头”们夺去,这一发生A股市场身上的新鲜事,在海外成熟市场也同样在上演。 今年年初至今,美股已经接连创出新高达数十次,不过,受益最显着的,仍然是那几个被人们熟悉的“巨头”们:亚马逊、微软、苹果、谷歌、FACEBOOK,这五家科技公司是美国股市中最典型的蓝筹股,在美股上涨浪潮中,它们的市值增长显得非常轻松。 10月28日,美股再次迎来了狂欢的时刻。当日,亚马逊、谷歌、微软发布了新一季度财报,在靓丽财报刺激下,这些“巨头”们上演了股价集体飙升的一幕,五家“巨头”的股价齐齐创下历史新高,仅在这一个交易日内市值便合计暴涨2000多亿美元。 回到今年年初,苹果公司彼时市值已经达到6000多亿美元,是全美市值最大企业,这可比不少发达国家一年的GDP收入水平还要高。 不过,在苹果进入瓶颈期,以及亚太市场表现疲软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恐怕彼时很难让人想到,在近一年时间后,苹果的市值便能达到近9000亿美元,离全球首个市值1万亿美元的公司近在咫尺。显然,市场并未理会iPhone 8市场欢迎度不及预期等负面事件,就连素来对科技股并不感冒的股神巴菲特,也已大量买入苹果股票。 支撑苹果等“巨头”市值大幅上涨的也并非是梦想,而是实在的收入和利润。苹果公司在10月底公布的最新季度财报显示,其单季营收达525.79亿元,同比增长12.22%,净利润为107.1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90.14亿美元增长19%,表现超过了市场的预期。按照当前股价对应的18倍静态市盈率来看,它的近万亿美元市值也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 路博迈投资管理公司一位分析师表示:“这些巨头已经大大改变了人们生活、社交、消费和工作的方式。它们的巨额利润一部分也来自于这些巨头在不断打破原有的行业边际,拓展新的发展领域。 当然,港股市场亦有狂欢的巨头,腾讯便是其中之一。港股上市公司腾讯控股的股价一直在飙升,今年年内的涨幅也已超过100%,这早已令之前已卖出的很多投资人公开表示出悔意,不断增长的市值和交易额更是让其他众多港股市场的“仙股”们只能望其项背。 腾讯也没有让看好它的机构失望,它的业绩一直在不断超越外界的预期。11月15日,腾讯公布三季报显示,三季度营收为652.10亿元,同比增61%,三季度净利润180.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9%,均高于市场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