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木笔筒 清新自然,普通的值三四万元 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黄杨木雕笔筒,一改那种以龙凤为主要图案的宫廷气,题材多取自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或刻山水人物,或刻翎毛花卉,或刻对弈,或刻听琴,或刻渔樵耕读,构思新奇,造型小巧。 此外,黄杨木笔筒的市场表现也令人惊喜。这类笔筒分雕刻、镶嵌与素笔筒三类。价格最高者近400万元,而其普遍拍卖成交价也有三四万元,可以预期其今后强劲的升值空间。 ●沉香木笔筒 市场不多,有很大升值空间 沉香木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名贵的木料,亦是工艺品最上乘的原材料之一。明、清两代,宫廷皆崇尚用此木制成各类文房器物,工艺精细,与犀角制作相同。由于沉香木珍贵且多朽木细干,用之雕刻,少有大材。因此在拍卖市场上一旦有沉香木制作的大件物品出现,往往会有令人惊讶的表现,其中文房器物又是重中之重。 在2011年北京翰海秋拍中,一只清代沉香木高浮雕山水人物笔筒,成交价为161万元,为目前沉香木笔筒中的最高价。排名第二的是在2006年北京匡时的秋拍中,明代沉香木雕山水人物笔筒以143万元成交。目前沉香木笔筒在拍场上并不多见,除了工艺水平与年份,尽寸也是影响价格很重要的因素。目前价格普遍在十多万元区间,随着人们对文房用品欣赏品味的提升,未来还有很大升值空间。 相关链接 始见于宋流行于清笔筒传世明清居多 目前,业界公认笔筒正式而普遍地作为一种文房用具出现应该是在明代晚期。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认为,笔筒的大量生产应该从明代晚期始,这与存世文物也相吻合。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笔筒的出现应该在更早的时间。例如故宫博物院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指出:“笔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始见于宋,流行于清,器型似筒状。”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呈现的状况分析,笔筒的形制至少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改变,笔筒出现的时间应该不晚于汉代,可称为原始笔筒。在瓷质笔筒出现以前,原始笔筒多为竹木所制,其功能和作用主要用于盛放和收捡木笔或毛笔之用。瓷质笔筒出现于宋代,已经被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证据所证明,为圆形四孔器或五孔器,即文震亨所称的“古制笔筒”。至明代晚期(大约嘉靖朝)开始出现常见的筒形笔筒。 明清笔筒传世极品多,虽形制变化不大,但材质却颇为丰富。有竹、瓷、木、铜、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从装饰方法上看,有刻、镂、雕、绘等,以瓷笔筒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颜色釉等。笔筒为文房用具中器型变化最小,装饰方法最为丰富的品种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