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意图 其实,对于近期人民币即期汇率持续跳涨,有人说,这是因为央行减少对公开市场的干预,汇率形成机制趋于市场化。或许可以视外汇占款为央行干预与否的一种监测指标。9月央行外汇占款仅增加20.38亿元,但全口径外汇占款增加了1306.79亿元。 表面看,据刘煜辉观察,近期有两个阶段的美元上行,央行都不为所动,仍高开中间价,并任由即期人民币汇率“涨停”。 10月11日之后是第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出现的一个跳涨,对市场震撼较大。央行表现出来的操纵意愿对市场影响很大;因为在一个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下,更重在管理,其对汇价的形成有决定因素。之前,贸易商囤积了很多外汇,财务压力较大,当其意识到央行的升值想法,理所当然会减持美元。而这一时段的汇率行情,并未反映实际经济状况。 第二阶段是,美国总统大选之后,美元结束盘整,并呈现一阶段性走强;但央行仍不为所动,依然高开中间价。“商业银行的美元头寸较多,而央行的价格又不退让,银行只好卖出美元,而一卖美元,人民币就涨停板。预期本来需要通过央行的管理去改变;”刘煜辉说,“如果央行不消除人民币短期升值预期的话,外汇市场上还是没有人去接盘美元。” 实际上,央行高开中间价并非无迹可循。以11月12日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例,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说,11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开盘中间价较上个开盘中间价上涨92点。而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美元指数大涨。如果严格根据一篮子货币定价,这天人民币对美元应该是跌而不是涨。 至于央行高开中间价的意图,也许需一分为二去看。刘煜辉说,长期看,央行比较担心贬值;因市场一旦形成自我实现的路径,将会令人民币资产下行的压力很大,乃至国内整体信用都会产生巨大收缩的压力;央行对此如何应对是一种挑战。 而人民币短期内升值具可控性,因此挑选短期策略。何况贸易条件恶化也是一个累积过程;但权衡之策,重点应是松动管理,增加弹性;如果不放松管理,光是浮动区间的改善意义有限。这是因为央行通过管理将其意图带进汇市,这种干预比较强。 事实上,央行外汇占款变化大致反映了央行对外汇市场干预力度的大小。据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观察,2003年初至2011年9月,央行平均每个月在外汇市场上净购入2075亿元人民币等价的美元;2011年10月份至今2012年8月,央行在外汇市场上平均每个月的净干预量只有100亿人民币等价的美元。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出现了趋势性下降。9月,央行口径的新增外汇占款仅增加20.38亿。 张斌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自2011年末以来取得重大进步。货币当局减少外汇市场干预,人民币汇率弹性提高,坚持下去,将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结构转型形成制度保障。 不过,“当前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的需求再度提高,外汇供大于求,货币当局再度面临挑战。但切不可放弃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一方面要提高汇率波动的容忍度。”张斌称。 换言之,央行是否干预也需辩证去看。公开市场似乎“出手”很少,但对于中间价的设定却未必如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微博)认为,央行需要提高中间价波动的容忍度。尽管对中间价波动没有明确限定,但过去中间价的日升贬值率都在0.5%以内。在中国外汇市场闭市时段欧美主要货币波动相对更大,既然日波幅扩大到1%,中间价的波动也应随之提高。“做出这些调整之后,汇率弹性会显著增强,市场机制会发挥更大的、甚至基础性的作用。”丁志杰认为,“而鉴于存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机制和对日波幅的规定,以及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央行依然拥有足够的能力稳定汇率,从而避免无序的汇率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