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星球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房奴必须付出的代价:透支青春和父母的晚年

查看数: 1825 | 评论数: 2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2-12-4 21:32

正文摘要:

银财苏州:似乎从来没有一个年代的年轻人像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如此悲催。他们买房遇到了历史上房价最高的阶段,也遇到了关于买还是不买历史上争论最激烈的时候。有的人为了做房奴而努力,有的人庆幸自己终于坐定了房奴 ...

回复

银财苏州 发表于 2012-12-4 21:32:49
又有什么办法呢

宋志斌依旧坚持自己不买房的信念,在同龄人圈子里他是个另类。尽管大多数人不理解他的想法,但他总在试图揭穿一个秘密。在研究改革开放的经济现象时,宋志斌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舆论引导经济的秘密。

宋志斌向记者例举他的证据:在上世纪70年代,电话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有舆论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富裕人群的象征,是身份的标志。所以,在上海即使安一部电话5000多,也有很多人排队去买。图的啥?身份,面子,潮流!媒体舆论引导之。现在座机5000元?笑话,白送都未必有人要。

上世纪70年代结婚“三大件”指的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到了80年代则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到了90年代,“三大件”水涨船高了,更新成电脑、空调和摩托车。如今,结婚“三大件”被默认成房子、车子和票子。每一个时代的商品工业的大发展,都会随着舆论引导。不引导谁去拼命买彩电,洗衣机,不引导这些海量生产的产品卖给谁?昔日昂贵的电话,冰箱,彩电,现在说起来是不是不值得一提?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而现在,舆论则在引导大家买房子,时不时制造一些房子稀缺、房子涨价之类的舆论氛围,于是尽管房价越来越高,人们仍挤破头地去卖,这跟当年排队买电话有什么区别呢?

不过,宋志斌乐观地认为,房地产的好日子就快结束了。因为,做面粉的,卖鱼的,做鞋的,捣鼓蔬菜的,都涌入这个行业,疯狂买地,疯狂建房。不争的事实是,房子越来越多了,按照价值规律,东西多了,就不值钱了。

现在社会独生子很多,再过10年,最简单的估计:自己父母一套房,老婆父母一套房,小两口还有1套房。等再过10年,双方父母去世,这样一家就3套房。再过10年,这个父母还会为孩子再买套房吗?到时候房子还会永远上涨吗?大家有房子住了,买房子的人少了,房子就不会涨了。

所以宋志斌认为,房子永远上涨论,是绝对谬论,照现在的疯狂速度,用不了20年,甚至15年,房子就悲剧了。

可这样的结果,郭栋材也不是没有想过,可是十年、二十年的事对他来说实在太遥远了,重要的是当下,重要的是,他的父母没有房子,他不是那个二十年后可以坐享其成的独生子。年轻人买房,确实透支了短暂的青春和对未来长久的想象力,有很多人还透支了父母的晚年。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对郭栋材来说,他们做房奴,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后代不再做房奴而已。
银财苏州 发表于 2012-12-4 21:32:40
必须付出的代价

工作已经十年的宋志斌至今仍然租住在潍坊市区的一间小公寓里。经他手卖出去的房子有数百套,但他却从不考虑为自己买套房子。

宋志斌所在的公司负责潍坊好多个楼盘的销售,这几年婚房逐渐成为一个主流。宋志斌发现,现在买房子的99.99%需要按揭,买房子的90%在25-30岁之间。根据宋志斌的统计,只有不足5%的人是靠自己的实力,不需要家里的资助买房的。当然还有一些富二代,家里早在他几岁的时候就为他准备下几套婚房。

有一次,宋志斌接待了一个大款,这个人来给他的儿子和老婆买房子,他原本以为这个大款的孩子没有20也有18了,后来发现他儿子刚满月,老来得子,想买一套房子庆祝一下,宋志斌本来担心他儿子太小无法办贷款,没想到这个大款倒是替他们着想了,两套房子120万一次性全款付清。

可宋志斌遇到的大款还是少数,买房者中多数还是穷二代,农二代,职二代,他们没有多少钱,可他们在买房的问题上却表现得尤为迫切,这让宋志斌一直很费解。

为此,宋志斌专门研究过邻国日本的青年。宋志斌发现,日本青年结婚买房子也很贵,日本弹丸之地,人口密度很大,房价当然比较高,但日本青年却不着急买房。日本青年怕买房限制自己去其他城市欣赏美好生活的机会,也不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可是中国青年却不是这样,他们希望安个家安心稳当地过生活,不惜借贷做房奴。当然,这只是一个社会上流传已久的原因。宋志斌还发现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问题,那就是,这个社会普遍认为,谁有房,谁就是有为青年,没有房,就没出息,现在为数不少的女士、以及家长对年轻人的评价标准大抵如此。

可郭栋材却不以为然。他觉得,每个时代的社会价值标准都会有所不同,为了适应这样的标准,每个时代都需要有人付出代价,他觉得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样选择的人就是那些付出代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