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宝”与贷款谁更吃香? 事实上,光伏电站“证券化”的概念并不新鲜,目前活跃在圈内的几大巨头均曾在此前有过类似举措。 某光伏企业高层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从组件商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电站资产流动起来,以获取充沛的资金,再进行新一轮投入。这样既能保证现金流,还可以享受电站流转的溢价,以及消化自身组件产能,可谓三全其美”。 “不过,现在看,这一思维快要过时了。首先,随着光伏平价上网目标愈发接近,组件利润已十分微薄。而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增加,光伏电站,尤其是收益相对明确的地面电站可以获得的融资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包括债券市场、证券市场、银行贷款、第三方投资,甚至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等。这一结果导致愿意自持电站资产的人越来越多”。 “达到一定规模的电站群,放到证券市场上,就可以化身为一个具有较好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达到10%的年收益率);放到银行,就是优质资产,可以转换为贷款。而据我所知,不久前港股几家公司以投资电站为由增发、发债,也都获得了投资者的热捧。”上述高层向记者补充道,“如此一来,这些开发商对于募集电站建设所需的资金并不向以往那般急迫,他们就会要求压低资金使用成本”。 更何况,拟建电站的诸多不确定性是理财基金所难以承受的。而与此同时,并网电站可随时抵押、证券化,以换取现金流,其对理财资金又有多大的兴趣呢?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一些政策性银行基于良好的信用评估,目前给予光伏电站建设的贷款利率甚至可以低至3%-4%,在这样的资金使用成本下,可以说,理财资金对电站开发商,尤其是可享受电费、补贴稳定收益的已并网电站持有者,并不具有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