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说法:“自融”圈钱 P2P风险高 近日,某网贷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P2P网贷总成交额为155.08亿元,日成交额为5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出现公司倒闭、高管跑路、提现困难等各种问题的P2P平台75家,今年1月份新发生11家,2月份新发生2家。甚至一些在投资者眼中有一定知名度的P2P也接连出现状况,很多投资者血本无归。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P2P面临的最大风险是“自融”,即建立一个平台为自己的公司融资。 上述民间金融人士指出:“在正常情况下,P2P若单纯地作为资金中介方,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在民间市场上资金很充裕,好项目非常有限,因此最怕就是P2P公司做自融,现在国内可能有九成以上的平台都是拿了钱自己去做项目,这就非常危险了,因为鉴别项目风险并非这些公司的强项。” 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没有任何办法去甄别项目的真实性,因此很多时候,选择老牌P2P平台则更为安全一些。 |
焦点二 坏账率走高 宜信是否仍能“兜底” 另一位消息人士告诉记者,去年宜信在某三线城市的一个房地产项目曾出现过信用风险,导致当时该项目延期半年兑付。 业内指出,P2P行业的坏账率逐渐走高,2013年高位盘旋在3.5%~5%。但有个别网贷平台已超过6%。而据宜信公司方面的回复,目前该公司P2P借款规模已达百亿元,整体不良借款率是控制在2%~3%之间。上述人士指出,宜信有提取2%的风险准备金,再加上上述项目若能处理抵押物的话,宜信应该尚有能力对延期项目进行“兜底”。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来看,宜信号称不良贷款率2%~3%,但中国信用卡坏账率都有1.5%,能承受50%利息的借款人违约率能低吗?” 一旦坏账率过高导致资产低于债务,同时政府限制分拆,将对宜信带来致命打击。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宜信背负着数十万个投资者的期望,不会轻易倒下。 |
焦点一 宜信债权分拆模式遭质疑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事件中,更需关心的是这8亿“可能坏账”的构成。爆出宜信可能出现8亿坏账的媒体以及宜信晚间的澄清声明皆没有具体指出是什么项目及什么类型的资金,但如果这笔资金源于P2P小贷业务,将会由N多笔(N很可能大于1万)小额贷款构成,这么多笔小贷资金为何会集体与某皮包公司扯上关系? “这就不得不提到宜信的业务模式。与其他P2P机构不同,宜信采取的不是直接的P2P业务模式,而是由宜信控制人以其个人名义充当资金中介,借款人向宜信控制人个人借款,然后控制人再将为数众多的债权分拆、用不同期限组合等模式打包转让给真实资金出让方,从中赚取高额息差。借款人和真实资金出让方没有直接联系,再加上期限存在错配,很容易形成类资金池和有部分资金沉淀,这次事件如属实,很可能是沉淀资金部分的投向出了问题。”广州民信投资执行董事廖伟华表示,“这种交易结构造就了太多的利益寻租机会。” 据了解,宜信P2P实现客户的对接有多种模式,以“债权转让”为例,宜信给A发放一笔100万元2年期贷款,然后把这笔债权拆分为:2个1年期或者4个半年期……然后再把100万元拆分成10个10万元或者20个5万元……然后用理财产品的名义卖给投资人。 对此,宜信集团CEO唐宁较早时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宜信所有借贷的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间必须存在直接对应的借贷关系。“不存在任何资金池或期限错配。” 众信信诚研究员马晓东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宜信最受诟病的地方在于其贷款利率。“小额贷款公司月息2%左右正常,宜信的贷款年利率则在50%以上。” 不过宜信在贷款合同上的名义利率还是在20%,其他是在“服务费”上收取,虽然收那么高的利息,但给投资人的利息只在1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