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资本下滑第一:市场普遍认为,陈共炎的过往履历,非常契合银河证券目前的发展,尤其是对银河证券正在推进的A股IPO,有业内人士称陈共炎的上任将是一个对其加码推进的催化效应。公开信息显示,中国银河证券于2007年1月26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主发起人,联合4家国内机构投资者共同发起成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目前,银河证券已更新了A股招股书,补充了相关材料,亦对人事变动进行了信息更换。根据招股说明书,本次IPO招股数量及用途未作改变,仍约为16.9亿股,用于增加公司资本金,补充公司营运资金。事实上,IPO等股权融资无疑是融资路径首选。与此同时,近年来,中资企业正在掀起新一轮的海外并购热潮,提供中介服务的中资券商无一不想分一杯羹,而“A+H”的双重上市身份,有助于券商海外知名度的提升及市场份额的获取。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日开始,《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及配套规则已正式实施,对券商的风险覆盖率、资本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要求,对券商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中资券商有强烈的扩充净资本的需求。 随着“新风控时代”的到来,净资本规模不足成为不少券商发展的短板,于是扩充净资本的渴求愈发强烈。而今年上半年大券商净资本大幅下滑,截至今年6月末,126家券商中,60家券商净资本相比2015年年底下滑,下滑幅度最大的便是银河证券,减少143.28亿元。 银河证券在其半年报中针对净资本下降的问题给出了说明。中国银河半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银河证券净资本本期净资本为464.34亿元,较2015年底部减少了23.42%,主要是公司净资产因派发2015年末股息而下降、公司次级债陆续到期等因素导致了净资本期末余额减少。虽然降幅最大,但排名仍靠前。根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净资本超过200亿元的券商有13家,行业排名第5。 而银河证券的各项业务也在下滑,其中,经纪业务一直是银河证券的传统优势业务,但根据申万宏源(6.450, -0.04, -0.62%)的研报显示,银河证券经纪业务市场份额由2015年上半年的5.3%下降至2016年上半年的4.9%;在融资融券业务上的市场占有率也从2015年上半年的6.5%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5.8%。而分管经纪业务的前任副总朱永强也正是在中报后宣布离职。尽管如此,银河证券依然在经纪业务和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份额上排名第三。申万宏源认为其市场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愈演愈烈的佣金战。 或成“先H再A”典范:此前,银河证券于2013年5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合计81.48亿港元。实际上,银河证券一直希望可以在A股IPO,在港股上市第二年即开始准备回归之路。2014年11月开始,券商上市再次打开闸门,至2015年6月初,有国信证券(16.960, -0.13, -0.76%)、申万宏源、东兴证券(23.460, -0.38, -1.59%)、东方证券(16.040, -0.13, -0.80%)和国泰君安(17.940, -0.13, -0.72%)等5家券商先后在A股上市。 去年8月22日,证监会正式受理A股发行申请。不过今年8月,银河证券却被中止审查。银河证券对外披露的原因则是“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根据证券会10月21日公布的最新IPO审核状态企业情况表中,银河证券在上交所的拟IPO队列中排名上升到60位,审核状态为“预先披露更新”。 根据证监会公布的IPO信息,目前排队候审的拟IPO证券公司为11家,上交所7家,分别为:华安证券、浙商证券、中国银河证券、中原证券、财通证券、天风证券和中泰证券;深交所4家,分别为:华西证券、东莞证券、长城证券和华林证券。截至目前,A股上市券商板块内已有26家公司。上海一家大型私募合伙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银河证券是老牌券商,但这几年慢慢没落,经纪业务等各项排名被一些原本排在它后面的券商赶超,这与它没能顺利上市有直接的关系。” 而银河证券掌门的此次更迭刚好发生在银河证券的IPO前夕,上述私募人士表示:“国企的董事长变更可能并不影响具体业务开展,但影响业绩的核心管理团队也有变化,一般来说可能会延长上市周期。”不过,参照目前的公开信息,银河证券A股上市进程正常推进中,并未受到较大影响。虽然预披露离IPO完成仍有一定距离,但离“A+H”的目标更近了,目前共有7家券商实现了“A+H”股上市,但均是在A股上市之后,再赴港发行H股。浙商证券一位投行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银河证券这样‘先H再A’的还属于第一例,算是登陆‘A+H’股新路径。同时风控新规也让国内券商扩充净资本的需求高涨,应该会有越来越多的券商谋求A+H的双重上市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