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跳出纯理论研究,投入巨额资金开发可以使用的量子计算机原型设备,这一决定清楚展现了科技公司之间的全球竞争。同样处于这场竞争中的 Google 和 IBM 也在大笔投资,寻求突破。在量子物理的迷人世界,微软选择了一条和对手们截然不同的道路。微软的开发方式以一种名为任意子(anyons)的“编织”粒子为基础。物理学家称,这种粒子只存在于二维空间。微软想要利用这种粒子组成超级计算机模块,开发利用亚原子粒子不同寻常的物理性质。
传统晶体管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种状态:代表数字 1 的接通或代表数字 0 的不接通。量子位则有所不同,它可以以一种叠加重合的形态存在——换句话说,它可以同时拥有两种状态。如果量子位和其他许多量子位处于“交缠”状态,物理上分离但看上去却像是深深纠缠在一起,那么它们就能同时指代大量的值。一台量子计算机将很有可能由百来个或数千个量子位组成。2005 年微软就开始资助这一领域的研究了。当时,公司静悄悄地设立了一个名为 Station Q 的实验室,由数学家迈克尔·弗里德曼(Michael Freedman)负责领导。
托德·霍姆达尔(Todd Holmdahl)表示,微软认为,目前条件已经足够可以设计基本的量子位构建模块了,公司准备开始设计一台完整的量子计算机。霍姆达尔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经理,未来将会负责管理领导微软的这一项目。多年来,他负责了微软的很多项目,比如微软的 Xbox 电子游戏机和目前尚未发布的 HoloLens 增强现实系统。
托德·霍姆达尔将会领导管理微软的量子计算项目。图片版权:Ian C. Bates / 《纽约时报》。霍姆达尔说:“一旦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量子位的问题,我们就掌握了一张路线图,可以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式制造数千个量子位。”不过,能够进行有用计算的量子计算机到底能不能被造出来,这点物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们之间还存在分歧。
霍姆达尔领导的这一项目团队成员还有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的物理学家里奥·考恩霍白(Leo Kouwenhoven)、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的物理学家查尔斯·M·马库斯(Charles M. Marcus)、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的物理学家大卫·瑞雷(David Reilly)以及 E.T.H. Zurich 的马蒂亚斯·泰勒(Matthias Troyer)。
这些物理学家都将作为“人工智能和研究小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Group)的成员,加入微软公司。人工智能和研究小组是微软新近成立的一个团队,微软的顶尖技术员工沈向洋(Harry Shum)是团队的领导者之一。微软新聘请的物理学家表示,过去两年间科学的进步给了科学家们越来越大的信心,他们相信微软有能力创造出更加稳定的量子位,因此他们才决定尝试打造拓扑量子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