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星球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理财新闻

银财苏州:也许一只普通的可乐罐你喝完后会 ...

  • 0
银财苏州:也许一只普通的可乐罐你喝完后会随手扔掉,但有些可乐罐你扔掉的或许就是几百块钱。你可能不知道,以奥运为题材的可乐罐早已成为世界性的收藏品,其收藏价值一直在成倍增长。

■记者 何梦青 实习生 张洋洋 许睿清

【现象】 奥运可乐罐十年翻百倍

近日,记者走访长沙大型超市,发现往常的可乐换了包装,变身成伦敦奥运可乐,将刘翔、孙杨、何姿、张继科和陈一冰的形象搬上可乐罐,其售价与普通可乐无异。

其实,早在十年前,北京申奥成功发行的纪念金罐装可乐,如今在网络上售价200元,与当时1.85元一罐的售价相比,身价翻了100多倍。不仅如此,在网上,一套5只装北京奥运福娃可乐罐(空罐)标价为50元,一套奖牌系列4瓶装(玻璃瓶) “全家福” 标价为180元。1992年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发行的可乐罐更是被炒到了每个8000元。

【分析】 “物以稀为贵”使身价上涨

奥运可乐罐一直是罐友们投资的热门,但奥运可乐罐在中国成为收藏热门,还要归功于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发行了72万个“北京申奥成功”纪念金罐,但时隔数十年,当年的72万个罐已存世无多,这导致该罐在市场上货源紧俏,单个纪念罐的价格早已攀升至百元。之后,“奥运会徽”可乐罐、“福娃”可乐罐等奥运相关的限量版可乐罐最初上市的时候也都是以饮料形式发售,完全是普通饮料的价格。

造成奥运可乐罐数以百倍升值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没有发行量限制的可乐罐仅仅是普通的消费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真正能够留存至今的可乐罐寥寥无几,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普通的可乐罐也成了收藏品。

【调查】长沙消费者收藏意识不强

在长沙沃尔玛解放西路店,伦敦奥运可乐成了近期的主打产品,但销量却并不可观。家乐福芙蓉店则主打销售四罐装和六罐装的奥运可乐,销售人员介绍近期的销量还不错。

尽管全世界范围的可乐罐收藏热已经存在了许多年,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还出现了可乐罐收藏俱乐部,部分城市甚至还有可乐罐实体店,但在长沙,收藏爱好者对于可乐罐的收藏认知并不深。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正在超市选购可乐的顾客,几名年轻人表示,新包装和旧包装没什么大区别,买来都是直接喝,没有注意到是奥运特别版。

【专家】 奥运藏品收藏原则

湖南省收藏协会副会长、邮币收藏专家卢伯雄指出,一般来说,判断奥运收藏品是否具备投资价值,需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有无权威机构认证发行,二是发行的数量,三是系列专题收藏。

发行部门的权威性尤为重要,比如邮票是由邮政部门发行,纪念币是由央行发行,纪念品则由特许经销商发行,权威部门发行的奥运藏品才具有收藏价值,但奥运可乐罐因为并不属于常规收藏品,而是日常消费品,所以不列为其中。第二,物以稀为贵,这是所有收藏品通用的原则,尽量选购具有发行量限制的收藏品。第三,奥运收藏应以“专题”为主,“成双成套”比“单打独斗”更有价值,比如奥运可乐罐需要成套收藏,否则意义和价值也不大。

奥运另类藏品

奥运冠军肖像邮票

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我国就曾为获得奥运金牌的运动员发行个性化邮票产品。据了解,本次2012伦敦奥运会,中国邮政总局和中国集邮总公司将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肖像制作成邮票,发行中国体育代表团夺金项目纪念邮品。

【提醒】

奥运冠军肖像邮票,三套的价格分别为240元、560元、1400元,预订的市民要等到邮票全部出完才能拿到册子,每位市民凭有效证件预订,限订2套。

奥运门票

在门票收藏中,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门票都会印制持票人的姓名,这样的门票是独一无二的,无形中也加大了门票的个人纪念和收藏意义。其次是单项赛事的比赛套票,奥运期间相关活动的请柬的收藏价值也很高。若能集齐奥运会所有场馆的门票,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收藏专题。

【提醒】

奥运会门票如果有了折损、污迹,会影响收藏价值,建议大家看比赛时可以准备一个塑料票夹,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护门票的作用。

建议

可成套收藏可乐罐静待其升值

业内人士建议,奥运可乐罐作为奥运收藏品,与其他艺术品不同,买家不需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对于爱好饮用可乐的消费者来说,购买一罐奥运可乐,喝完饮料的空罐即可收藏。因为奥运可乐罐本身具有主题意义,如果有计划地成套收藏,也能获利。

可乐罐成本不高,风险较其他收藏品要小得多。另外,可乐罐收藏和艺术品收藏有相似之处,不应以迅速交易为目的,如果耐得住性子,藏得住宝贝,那它的升值空间还会更大。
银财苏州

写了 2933 篇文章,拥有财富 28349,被 24 人关注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银财苏州

发表于 2012-8-7 23:57:54

Q6 为什么房价总是越调控越涨?

房地产政策总是致力于为工薪族们解决当前的买房、住房问题,但是政策的效果和他们当初设计政策时估计的多半不一样。在政策刚开始实施的阶段会出现预想的效果,但它引起的市场变化,会成为人们决定下一步行为的依据,而人们的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市场,最后很可能出现和政策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行政命令阻止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更要命的是,当调控政策以不损害既得利益者利益为隐涵的前提时,真正能调节供求的手段也就不会使出来。仅从最近的8年来的调控结果就印证了这一点。

2004年4月,国务院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全国半年之内暂停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5月初,发改委和央行、银监会联合下发通知要求控制信贷风险,银根和地根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先后收紧。

在购房需求没有减少甚至还在上升的情况下,减少土地供应、减少房地产开发贷款的直接结果就是,从第二年也就是2005年开始,商品房供不应求,价格加速上涨。

2005年4月,国务院提出了8条控制住宅价格快速上涨的意见,被称做“国八条”,明确提出房地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强调住宅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国八条”提到的办法是调节供给—控制土地供给和增加商品房、保障住房供给。

问题正出在这里,增加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供应,本身就是个矛盾。商品房是住宅开发商的主要供应产品和赖以盈利的项目,而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属于保障性质的住房,但它们同样要用地,在全年土地供应没有放开规模的情况下,增加某一类住房供应,必然会减少其他两种住房建设需要的土地。如果大建保障房,各地政府财政既不能获得土地出让金,又要在完工之后以很低的价格出售、出租,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微薄的开发利润让开发商更没有兴趣。

当时,开发商持有较多的土地储备,控制土地供给在当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减缓了开发商开发商品房的节奏,土地供应仍然被限制。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在2005年、2006年首次负增长。开发企业买到的土地少了,开发的房子也变少,直接影响了2006年和2007年供应的商品房数量。

2006年开始,供应短缺的矛盾更明显地体现在房价上,供应减少相对于需求明显减少,房价开始加速上涨。2005年全国住房销售面积和竣工面积比例1∶1.9,2006年上升到1∶2.08,供不应求状况加剧。

2001年到2003年,住宅均价还是以逐年3.7%、5.7%的小幅度上升,在控制土地和信贷供应的2004年,住宅均价涨幅变成了15.2%,2005年再次出台“国八条”增加供给,但政策本身就有土地供应的矛盾,供应还是没有增加。当年的住宅均价上涨幅度缩小到9.7%,但随后的2006年和2007年,上涨幅度分别是12%和17%。这次连续两年以控制供给为手段的调控,以房价大幅上涨而告失败。

和2004年、2005年的调控目的相反,2008年的调控是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在政府明显鼓励买房的政策出台后,2009年的商品房成交量很快复苏、反弹,但是相比2004年开始的那轮涨价,这一年由于叠加了中央4万亿投资,并带动了各地政府跟进的投资额,直接推动了M2货币量猛增,再加上信贷宽松,流动性再次泛滥,房价在2009年再次狂飙。

2009年的M2货币增长27.6%,上一次这一数据大于27.6%还是在1995年。直到2010年4月政府再次出手打压。

2010年开始的这一轮调控,是10年来坚持时间最长、政府限制措施最多最全的一次。这次的重点,变成了控制需求—取消转让环节的税收优惠,以家庭为单位大幅度提高了第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第三套房则完全不许买。为了进一步限制投资投机需求,很多城市还限制了外地户籍人口购房,在不断加息的情况下,商业贷款利率高得让很多家庭难以承受,同时,在各商业银行的配合下,首套房的利率折扣也一度被取消,措施的执行尺度全部从严。

不断地限制各种需求后,房价确实不涨了。因为买房的人大大减少,价格没有了成交量的支撑。这样一来,开发企业销售住宅的速度变得很慢,资金回笼也变慢,再加上银行控制开发行业的信贷风险,它们从银行获得开发贷款的方法也变得不可行了。现金流对开发企业的意义几乎就和血液对人体的作用一样,为了加快资金回笼,它们只有一条路—用降价换取快速销售,而且,限购主要限制了高档住宅需求—打算买高档住房的,大多已经有了至少一套房。首套房需求是唯一不受限制的,这类购房者的主要购买目标是中低档房。

中低档住宅加速上市,降价促销,高档住宅销售停滞。这在房价统计的数据上的表现就是,均价明显下跌。但最大的问题是,需求还能被限制多久?

改善住房的需求能被暂时控制,却不可能消失。如果没有一个能长期实行的机制替代调控的行政命令,引导买房的需求持续、缓慢地进入市场,这一轮调控结束后,还是会出现和以往一样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