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时汇率风险一定会激发出强烈的对冲避险需求,但目前尚缺乏有效工具。
企业客户最常用的避险工具为外汇远期,不过按照规定,远期必须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否则涉嫌虚假贸易;且企业通常对未来的资金规模和时间表有较为清晰的预估,因而可以设定远期期限。但个人与机构投资者无法满足这一条件,除去贸易背景,单是对资金规模和时间就无法做到预估,比如一笔买入的港股,投资者无法确定会在何时卖出,以及卖出的金额(仓位控制)。
另一个可选择的工具是外汇期权,但国内尚不允许银行向非贸易背景的投资者提供人民币兑外币的期权交易。
因此,如何突破现有的政策限制,允许沪港通投资者运用远期、期权来进行汇率避险,值得研究,假如政策底线不允许被突破的话,那么可以考虑设立外汇期货等新的避险工具和市场,期货在对冲未来价格的不确定风险方面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不过我们认为,由于个人投资者在金融知识和工具运用上具有天然的劣势,因此即使推出相关避险产品,也未必会激发个人投资者的避险热情。一个可能的情形是,在沪港通初期,个人投资者会积极参与,但随着汇率波动的加大以及汇率风险的逐步暴露,个人投资者所占的市场份额会趋于萎缩,并最终让位于更加专业,能够有效运用多种避险工具的机构投资者。实际上,在成熟市场的跨境投资中,主角早已被机构投资者所占据,个人投资者更倾向委托机构投资者来进行跨境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