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程式、自然:笔墨、程式、自然是中国画重要的三个要素,他们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笔墨作为艺术的抽象语言需要依托程式得以表现,程式又必须从自然中加以提炼和升华。没有程式的笔墨不知所云,没有对自然的深入观察与迁想妙得也提炼不出多变的程式。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实际是通过观察自然提炼概括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即程式,然后用笔墨加以表现的过程。中国画欣赏的是程式演绎中的笔墨美,正如欣赏京剧,看的是 “手、眼、身、法、步”的程式之美,且不同角儿虽演的是同样的程式,但各自演绎方法不同便能体现不同的风格和审美。明代董其昌谈论笔墨与自然山水时说“以蹊径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从中可见一斑。
(一)笔墨:笔墨较为复杂,我仅从自己的一些理解出发稍加阐述。
一、工具。中国毛笔有特殊性,它是圆锥形的,有笔尖、笔腹,笔根,与西方的油画笔——类似扁平的刷子不同,所以运用技能也是不同的。艺术的高妙往往与工具材料有密切关系,所以只有了解这支毛笔的运用奥妙有助于你感知中国画的精妙所在。为什么今天我们似乎已不会欣赏中国画了,因为现代社会已经不用毛笔,连硬笔都不用了,我们是用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击和滑动的方式来接受、传递信息,对毛笔的疏远自然造成无法感受笔墨的精妙,也就对中国画的欣赏产生了隔阂。
二、技法。中国山水画的技法极其丰富。勾、皴、擦、点、染是最主要的技法,还包括有各种用墨、用水、用色的技法,如积墨、泼墨、破墨、洒、拓、等技法。设色有浅绛、青绿、金碧。从画法上来说可分:工笔、意笔、没骨等,后面会用图片加以说明。
三、形态。笔墨在纸绢上留下的痕迹,如:点、线、面,这些笔墨痕迹还有不同的变化:粗细、大小、长短、浓淡、干湿等等,好的作品就是将这些不同的笔墨形态合理、优良地进行组配,产生有美感的作品。笔的具体形态有正锋、侧锋、逆锋。中锋用笔是最为重要的。古人形容好的线条常用“屋漏痕”、 “折叉股”、“锥划沙”来比喻,都是为了强调线条的质感与力量。王蒙渴笔如下:
四、审美。欣赏中国画的笔墨要从审美的视角着眼, 审美有很多方面我把它概括为物象美、笔墨美、意境美,人格美。物象美很容易理解,站在自然面前感受到的物象的形态、光色等视觉感知的美。笔墨美,体现的是雅俗之别,雅即“清、沉、润、和”,“平、留、圆、重”。俗即滑、轻、扁,怪、浊、燥。意境美,这和中国的诗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宋山水的意境主要以表现自然的真实,格物而明理。元明清山水画意境开始从客观转换到主观,多关注由自然意境中生发出的个体的心境。人格美,中国笔墨美和人格美是相互应对的。中国人喜欢用磊落、中正、文雅、朴实等字眼来褒奖人,其实也可以用这些词来理解笔墨,评判书画的优劣,古人常言:画如其人、字如其人即此理。侧锋飞白如下:
(二)程式:程式是中国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山水画的程式是画家通过对自然的全面观察、深入思考以及不断地总结概括、提炼出来的艺术符号与语言。有了程式,画家就有了对自然的认知结构。作为程式的认知结构其应具有:概括性、稳定性、和可重复组织的一些特点。中国山水画的诸多程式主要包括石的皴法、树法、云水法、章法等,在五代、两宋时期基本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如董源以披麻皴的图式表现南方较松软的土石,李唐、马远的大小斧劈皴表现的是山石块面的分明与石质的坚硬。在树法的程式中有鹿角和蟹爪的区别,这两种程式分别代表了树的两种不同形态。欣赏山水画需要学会欣赏这些程式的来源、运用和变化。学习山水画也应从临摹一些程式入手,《芥子园》作为中国画的教科书有其积极地意义。当然程式也可以打破和再创造,这是因人而异的,一般画者仅能运用程式表现,大家的本领在于创造性地运用,相同的程式在他手中会有新的变化甚至创造新的程式,这样就会打破程式的禁锢和思维的固定模式。
如果一个没有受到程式化训练的人到自然中写生,一时会很茫然,难以用笔墨来表现对象。这也就是学山水画需从临摹入手的原因之一。李唐斧劈如下:
(三)自然:自然分为客观自然与主观自然。在画家眼里客观自然是个物质的世界,包括形、质、光、色。两宋期间主要表现客观自然,画家通过笔墨的高超技艺描绘景物的真实存在。主观自然是精神世界,元代以后的画多体现主观自然,审美眼光与思维方式都前代大不同,山水画主要表现的作者的心境、心性、人格等各种因素。
唐代画家张璪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想是不可或缺的。
[dzapp_call=edu_view,32]1850元 软笔书法班:精品小班,限招6人![/dzapp_c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