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星球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创业孵化

会话与“病毒式的传播”狭路相逢 在Vox ...

  • 0
你能想象博客圈元老级人物安德鲁·苏利文的退休的情形吗?这是否意味着风靡一时的博客会惨淡落幕?还是Facebook等新选手后来者居上?众说纷纭,百家议论,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来凑热闹。然而博客到底是死是活,本文带你一探究竟。

在自由博客圈浸淫多年的Daily Dish(博客新闻网站)的创始人安德鲁﹒苏利文作为一个“博客”退休了!这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一时间争议不断,惋惜的,庆幸的,此起彼伏,有人悼念着广为人知的博客的死去,更有甚者对此表示愤慨(不管还有没有人会步他后尘)。而我认为安德鲁的离开并不意味着一个叫做博客的时代的结束,但不得不承认,它让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博客的本质以及其该何去何从。

1021.jpg


我持此看法的原因之一是(个人视之为益友的)安德鲁说过他决定不写博客,主要是因为这种每天发布多个帖子的进度已令他疲惫不堪(15年已经是极限),况且人也老了,禁不起折腾了。而当拜读他的小传时,我才突然意识到尽管迄今为止自己做一位正经博客只有大约10年(过去我是有个发表链接的网站,但个人认为这不算),却是实打实得比他年长一岁。但这也令人唏嘘不已!


商业化的博客褒贬不一:另一件发人深省的事是大家对安德鲁所做决定的各种各样的反应,有人嘲讽说这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他自己的拙劣模仿品(个人创造力每况愈下),然而也有人表示惋惜,无法再看到他别具一格的议论。
当然,有人还认为博客早在本身变得商业化时就死去了(准确地讲,是诸如美国科技博客Gigaom与其他同时代的产物TechCrunch及Read/Write Web诞生之际)。但不少人又提出异议,认为博客精神经由像博客的先驱人物Dave Winer、Jason Kottke, 和 Andy Baio的一类人之手仍在延续。

一些博客逐渐放弃在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想法(在那里,他们可以与其他博客共享资源和链接),转而开始考虑成立个人独立的传媒实体。实际上,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更多的关注自家内容的来源,建立特定的割裂的读者圈,进而将此发展成商业经营。
杜克公爵

写了 99 篇文章,拥有财富 570,被 2 人关注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杜克公爵

发表于 2015-3-5 13:55:14

会话与“病毒式的传播”狭路相逢

在Vox,联合创始人Ezra Klein(埃兹拉﹒克莱因)谈及加速这种转变的其他因素,即类似Twitter和Facebook的社交网站及平台的数量大幅上升。他认为,市场营销的核心内容是让个人讯息得到病毒式的传播,而博客过去专攻的领域越来越不“吃香”,其本质也不过是多方网络化会话(与此同时,博客评论价值的与日俱减也成了推动这一现象的祸首之一)。

“现在在媒体界,访问规模即意味着社会网络流量。那么从其他博客那儿挖来的链接(源于读者圈的“言传身教”,继承博客协作化、谈话性质的本色)仅仅是无法帮助其赢得不下于Facebook的用户量。然而博客是一种会话,本质上难以做到所谓的病毒式的传播。通俗地讲,大家会跟伙伴们分享他们能理解的事物,但这类事物并不囊括那些你需要多看几个帖子才能领会的东西。”

而另一位资深且受人尊敬的博客Ana Marie Cox(美国热门网站Wonkette的创始编辑)在《每日野兽》(新闻网站)上撰文,认为安德鲁的决定是一种文风的选择,他以后可能会以其他体裁继续创作。同时,她坦言自己对网络文章必要巧立名目的现象难以理解。在她看来, “博客是一个工具或者一种媒介,而不是事物本身。”换句话说,它只是一种特定体裁的术语表达或者文风,就像我们众所周知的散文、小说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杜克公爵

发表于 2015-3-5 13:55:36

原汁原味的个人坦言

然而,我不太同意Ana Marie的说法。我一直钟爱的且将继续膜拜的一些博客,比如杰森、安迪、约翰﹒格鲁伯,以及合广投资的创始人弗雷德﹒威尔逊,他们所撰写的文章很多都是经典之作,完全符合了戴夫﹒温纳对博客所下的定义:原汁原味的个人坦言。实话实说,未经雕琢的(且被其他博主视为掌中宝的)博客,对我而言始终是块神秘之地,即使它现在比过去更非主流些。

但不可否认的是,Ana说对一点即所谓博客的构成要素在我们身边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着。博客刚现世时,没有其他可以公开发表和分享观点的平台,更不用说跟其他作家或读者互动,真可谓是一家独大,然而现在这种平台遍地都是,或者说多如牛毛。我们可以在Twitter、Snapchat以及 Instagram上小试牛刀,也可以在Facebook、Google+、Medium或者其他网站上发布帖子,一展拳脚。正如她所讲述的:

“现如今,那些让博客独树一帜的优势与局限性不复存在,尽管它曾经是一对多发帖的卫冕之王。其他的选择比比皆是,如Facebook(在博客时代的早期还局限于校园类的教育机构)、Instagram、Vine、 Twitter以及Snapchat,还有些孩子们惯用的而我却孤陋寡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杜克公爵

发表于 2015-3-5 13:55:49

博客精神依旧发挥着光与热

Ana认为,坚持类似于博客的一种体裁的行为是有悖时代潮流的,就像穿着鞋罩,或者说放弃了仓库里完美的保时捷,选择开着t型跑车,或者是开着t型车还自以为炫酷(妥妥的落伍)。而且她还指出,在Medium 或者 Facebook上发帖的便利性可媲美于巅峰阶段的博客,甚至可能技高一筹,赢得更多人的青睐。据观察,像《纽约时报》这类报刊也已精简了很多博客撰稿,将这些内容并入一个版面。

然而,我却很怀念过去那些在博客中挖掘好文章或者点评特定人物的岁月。正如我在早先的怀旧主题“回忆过往的美好时光”中提到的,那个时代最让人留恋的一点即是你有自己的不动产,而不用向Facebook 、Twitter 或者Medium租赁。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像Indie Web一样的网站情有独钟,只因为它们致力于重现博客的部分特质和早期博客圈之间的关联性。

还有一点Ana说的很正确,那就是博客精神(即与天南海北的人分享你的想法、链接或评论的欲望,有时强烈到了需要实时交流)依然活着,并且较之以前有了更加广为流传和实用有效。这无疑是件好事(即使有时你会觉得聒噪难忍)。然而,当我们得知钦佩的家伙决定搁置自己奋斗了15年的事业,退居二线重操旧业时,像我这样的老头都觉得万分惋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