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上市公司一季报披露收官,次新股频现业绩“变脸”的现象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质疑这是新股发行提速“惹的祸”。不过在业界看来,次新股业绩下滑与多因素相关。来自监管机构的信息则显示,IPO常态化的同时发审趋于严格,“带病闯关”空间已被大大压缩。
次新股频现业绩“变脸”:随着一季报披露完毕,企业盈利情况浮出水面。次新股频现业绩“变脸”,受到市场参与各方的关注。统计显示,2016年和今年上市的次新股中,有33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出现业绩亏损,105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出现业绩下降,其中业绩降幅超过50%的有26家。
以创业板为例,一季度亏损的次新股包括科大国创(56.140, -0.62, -1.09%)、辰安科技(83.600, 0.00, 0.00%)、博思软件(56.020, -0.10, -0.18%)、深冷股份(37.190, -0.53, -1.41%)、先进数通(34.260, -0.07, -0.20%)、新晨科技(34.570, -0.98, -2.76%)、古鳌科技(44.090, -0.60, -1.34%)、丝路视觉(36.350, 0.04, 0.11%)、理工光科(55.430, -0.52, -0.93%)、数字认证(51.810, -0.20, -0.38%)、天铁股份(29.800, -0.89, -2.90%)等16家。
其中,去年登陆创业板的博思软件一改连续三年盈利的“亮眼表现”,一季度亏损590万元,同比增长率为-452%。对此公司解释称,为了拓展业务,各办事处人员数量增长使得工资等费用增加,同时报告期内非经常性损益下降,导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
这一现象在主板和中小板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去年登陆沪市的超讯通信(62.000, -1.53, -2.41%)一季度亏损770万元,去年同期盈利80万元,净利润同比负增长1054%。按照公司的解释,今年公司中标的通信网络建设业务合同暂未开始大规模启动,江苏、黑龙江和云南三省业务投入较大出现亏损。公司还预测,年初至下一报告期期末的累计净利润和上年同期相比会出现大幅下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