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时代广场放一下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以什么形式和名义放,放了以后回来有没有影响力,能不能被更多人知道。”毕亚军说,“我们也把这个跟企业坦诚地讲,重要的是象征意义,而不是统计当天有多少人从广告牌前面经过。” 按照华商韬略提供的方案,放广告只是整个传播计划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后续的宣传才是重头戏。“比如我们会在朋友圈投放广告,一两千万的曝光,影响力要大得多。还会写一些软文、在各种渠道发报道,企业也会通过自己的公关公司、自媒体进行推广。” 我们不太怀疑《100 个中国品牌集体亮相纽约时报广场》这种标题在国内媒体和社交网络上能制造的噱头。至于实际效果怎么样?和几乎所有品牌广告一样,其实很难评估。况且这些曝光分摊到 100 个品牌上,每个品牌获得的实际效益,也远不是一道除法题那么简单。大公司和小公司在这件事上能获得的利益也不太一样。但看到这,上面提到的 100 个公司你还能数出几个? 在这 100 个公司里,据统计,其中大约一半公司在美国并没有任何业务,甚至有的只做北京市场。如果你理解了“出口转内销”的逻辑,就会明白,在不在美国做生意也不重要。对于找多少大公司,多少小公司,哪个行业找多少,华商韬略一开始就有计划。在操作过程中,华商韬略发现,和大公司的合作谈起来容易一些,因为大公司对这种模式的认识很到位,而教育小公司的过程更困难,让它们明白原来不在纽约做生意也可以。 “我们从来也没跟企业讲,如果你要在纽约做生意,应该找我们在时代广场投广告。即便是大公司,参与我们的项目也不是出于实际生意考虑,而是做品牌。”毕亚军举例说,绿地在纽约有一个超五星级的酒店,国庆 66 个品牌投广告的时候,酒店刚好在开业前后。但如果绿地是出于商业考虑,不会选择时代广场这种象征性的地方,而是根据实实在在的消费在哪里,客户在哪里,去研究投放。 |